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大师徐经世
•从医60年,他始终把解除病患、攻克顽疾视为己任,淡泊名利,朴素节俭,博爱宽容,真诚旷达,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竭尽心力。
•他善于思辨,勤于总结,融汇百家,汲取新知,体察世事人情,在学术上独树一帜;提出“尫痹”非风论,“杂病治因在郁,其治在脾,调之在肝”的学术思想;从临床实践当中总结出“肝胆郁热、脾胃虚寒”这一病机理论发前人所未发;提出肿瘤术后治在“扶正安中”的思想,临床运用,效果满意。
•他心系杏林,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高声呼吁,积极建言献策,在病中仍不忘思考中医药发展策略。
“为医须立德,治事必修身,学习无止境,临床求真知”。这是徐经世在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之际亲笔所题写,既是徐经世对广大中医后学的勉励,也是他行医济世六十年的真实写照。
世医之后 衣钵有传
徐经世,号筱甫,祖籍安徽巢湖。祖父徐恕甫先生是合、巢两地有名的老中医,医名颇著。徐经世自幼见祖父行医治病,为周边邻里解除病痛,便立志要成为祖父一样的人。白天,幼年的徐经世和小伙伴一样,早早赶到学堂,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尺牍注解》等文学启蒙;晚上下学归来,在祖父的督导下,一边踩着药碾,一边继续学习《药性赋》《汤头歌》《伤寒赋》《濒湖脉诀》等中医启蒙,徐经世常常跟弟子们回忆童年的经历。熟诵启蒙书籍之后,祖父便开始指导着徐经世研读中医经典及历代名著,对于新安医家的著作用功尤勤,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等都是常置案头的必读之书。正是由于祖父的严格教诲,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医、文基础,才能够在之后的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中游刃有余,屡创新知。
经过6年的跟师侍诊及研读医籍,受益于祖父的悉心指导,加之徐经世用心领悟,对祖父的临证思维和用药技巧都有了深刻的领会,很快即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随祖父出诊之时,徐经世已能独立应诊,在当地百姓眼里俨然是一位“小名医”了。
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卫生厅广邀省内医林名宿协同成立“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即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徐恕甫先生因德术并隆,被聘为研究员,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诊疗工作,徐经世一并被推荐入校学习。徐经世在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认真学习现代医学知识,掌握了现代医学基础理论,为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提供了不同于传统中医理论思维的模式与方法,丰富了运用中医药方法诊治疾病的内涵与手段。当时的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云集众多誉满全国的中医学大家,如陈粹吾、崔皎如等老中医,徐恕甫先生摈弃门户之见,让徐经世先后跟师多位中医前辈,徐经世非常珍惜学习机会,他认真记录、整理、揣摩前辈们的临床思维特点及诊疗方药,择善而从,因其精思善悟,苦下功夫,其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对各家学说的领悟更胜以往,于临证审因,处方用药已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医术得到很快提升,在当时安徽中医药界中青年队伍里出类拔萃,前辈医家多有赞许。
融中参西 屡创新知
徐经世数十年来,坚持勤求古训,博采众家,虽身居巢庐,却学秉新安之旨趣,于中医经典和新安医家著作用功尤勤。强调尊古而不泥古,继承与创新并重;注重“集思广益,贵在实践”,精于疑难杂症的诊治。在临证施治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多种疑难病症均有创见。
如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徐经世认为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无节制,纵饮多食,且无规律,每每伤及脾胃而化湿、生寒,加之欲求过高而不遂者甚多,因病而郁,因郁而病,病患多郁,久则五志过极而皆化为火,提出“肝胆郁热、脾胃虚寒”这一病机理论,参考古人泻心汤及黄连温胆汤,创制出“消化复宁汤”,临床疗效颇为显著,已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提出脾胃调理“三原则,四要素”:根据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综参前贤“理脾阳”“养胃阴”的观点,提出“护脾而不碍脾,补脾而不滞脾,泄脾而不耗脾” 三原则和“补不峻补,温燥适度;益脾重理气,养胃用甘平”四要素,使脾胃升降平衡,五脏随之而安。
下一篇:老年人养生也要注重补肺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