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济堂:文化之美 中医之美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正言顺”一词即出于此。也许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以前中国许多知名商号命名时大都颇有讲究,既文又朴,雅而不俗,有不少百年老号已经成为地域的文化符号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餐饮行业的老字号全聚德、稻香村,服饰行业的老字号瑞蚨祥、内联升,中医药行业的老字号同仁堂、达仁堂等无不如此。细细揣摩这些老字号及手书商标,越发能感到中国文字的意蕴之美、哲学之美、书法之美、文化之美、建筑之美。
意蕴之美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乐镜宇在济南创立“宏济堂”,这三个字如何诞生又有何深意呢?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任直隶总督及北洋大臣的杨士骧曾为《宏济堂药目》作序,他在序言中写到“山东官药局事宜……招商承受,用备抵偿。镜宇曰:‘不惜巨资,如数交还官款’。取得所有权,更名为宏济堂。”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他任山东巡抚时曾委任乐镜宇创办山东官药局,但后来没有办下去,乐镜宇遂出巨资将山东官药局买了下来,更名为宏济堂。
《尔雅·释诂》:“宏,大也。”“济”则有拯救、救济、有益等多种含义,这种诠释与解读在古籍中并不罕见。《三国志·方伎传》:“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此处即救济之意。《易·系辞下》:“臼杵之利,万民以济。”此处即有益(他人)之意。清·王韬《原才》:“凡有拔擢人才之责者,当随时随地以留心。有才堪此大任者,有才可小受者,有才能胜艰钜者,有才克远到而能宏济于艰难者,一一志之而弗忘,悉收之于夹袋中,因才器使,各当其任。”清代薛福成《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所谓才者何常?时方无事,则以黼黻隆平为贵;时方多事,则以宏济艰难为先。”因而,从字面意思看,“宏济”即“大力匡救”之意,这与创始人乐镜宇自述的“宏业济民”一脉相通,此为中华文字意蕴之美。
哲学之美
在生产力相对低下、人类对科学认知还相对落后的大环境下,趋吉避凶、化危为安就成了一种本能的选择,旱天祭祀求雨甚至通过起名以祈求好运即属此类。现在看来,这些做法未免有迷信的成分,但根据《易经》理论仔细分析,“宏济堂”三字其实是很讲究数理吉祥、符合命理要求的。
“宏济堂”三个字的发音声母韵母各异,读起来顺畅清晰,朗朗上口,读起来有助于打开口腔更加洪亮地读出来,字正腔圆,简单大方,易于商号的记忆与品牌的口碑传播,当初显然考虑到了一个多世纪前人们识字率偏低的客观现实。
1960年,我国开始采用简体字,有些字从字形上再很难看出其本意了——“宏济堂”三字繁体共计三十五个笔画,吉祥的数理孕育其中。“宏”字宝盖为金,“济”中含水,“堂”下为土,加上中药材的“木”本及煎熬炮制的“火”法,五行生辉。数理的含义是名字本身内在的含义,吉祥的命理能无形中形成一个诱导磁场,为商铺的有效运营提供一切积极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
书法之美
古有“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称为“六艺”,书法为其一。古时医儒不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故学医必先习字,医家处方、记载脉案都以毛笔行文,故悬壶济世大医又善书者多矣。读其处方、脉案既可以学习、揣摩医者临证思路和遣方用药的特点,又可以欣赏其书法。
“宏济堂”三个字通过中国独有的毛笔书法艺术呈现后,十足的中国范被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其音律、其形体兼有美感与艺术,颇具欣赏意味。书法家茹立显认为,手写体“宏济堂”三个大字遒劲有力,字体饱满,笔锋圆润,精气十足,体现了书写者的文化底蕴、书法功底和匡世救人的坦荡胸怀。这三个字无论是镌刻在建筑物上还是印在宣传单及包装物上,那独有的冲击力、中国红或金黄色都令人过目不忘,心生暖意。
由于最早的匾额上没有落款,缺少确凿资料可资佐证,目前尚难以确认这三个字系由谁书写。据宏济堂老店的老人推测,“宏济堂”三个字当由创始人乐镜宇先生所书。也有知名学者和书法大家根据书写习惯、收笔起笔、字体风格等推断,系民国年间书法家迟海鸣所书。
自古名医皆善书,“宏济堂”三字由谁书写今人不必过于遗憾,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与精神遗产,我们当珍之,惜之,光之,大之。
建筑之美
下一篇:动漫让中医经典通俗易懂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