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人的食菊习俗
聚居在云南边陲的傣家人喜食竹筒饭和酸、辣、苦及烘烤的食品,还有食蚂蚁、蜂蛹、火雀、竹虫、鳝鱼、知了、螺、青苔和菊花的习俗。傣家人制作的火锅菊花鱼片、菊花粥,不但味美、清爽、香滑,令人垂涎,还具清热、降压的医疗效用。
火锅菊花鱼片的制作方法为:将新鲜菊花去蒂,花瓣清水漂洗 (在漂洗时注意不要揉折花瓣),晾干;将鱼切成薄片;然后把鸡汁、麻油、胡椒、姜、葱、醋、盐等调料放入,并烧开火锅;放鱼片人锅内,5 分钟后打开锅盖,放人花瓣,盖三至五分钟,开盖即可食用。此火锅菊花鱼片,具有益血开胃之功能。
菊花粥的制作方法更为简单:将菊花去蒂,花瓣晒干;待粳米煮熟将成粥时,放人菊花瓣;然后放入适量白糖,再煮一二开即成。这样煮出来的粥不但香甜可口、清爽舒适,常服食还可治高血压、头痛晕眩、目赤疼痛、风热感冒等症。
菊花之所以受到傣家人的垂涎,主要与其色雅味甘美,且对人体有益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菊花性味甘苦、凉,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的功效。赵学敏谓其“益血润容”,李时珍称其“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益肝补阴……能益金水两脏”。菊花不仅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发挥良好的抗炎作用,还能增强人的体质,延年益寿。据《风俗通》记载:南阳郦县的甘谷,两岸菊花丛生,菊花落入水中,使谷中水质甘甜香美。谷中二十余户人家常饮此水,寿星辈出,上寿者一百二三十岁,中寿者百余岁,七八十岁而死者则谓之夭折。
在现代医学中,菊花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和眼科疾症。菊花加银花、桑叶、山楂,用开水冲泡10—15分钟后当茶饮,可治高血压,菊花浸泡于黄酒之中饮用,可治眩晕、视物昏花。用菊花做枕头,可治头晕、头疼、视力减退;菊花加陈艾作护膝,久用治膝关节疼痛;取鲜菊叶一把,捣汁内服,并捣烂外敷,可治疗疮……
其实,吃菊花的习俗并非现近代才兴起,也不是傣家人所独有。战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有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可见早在战国时代,菊花就已成为餐桌之佳品。从屈原的 “夕餐秋菊之落英”到汉魏重阳节饮菊花酒之风俗;从唐陆龟蒙的“以菊为履”、刘禹锡以菊作齑食到宋苏东坡赞“菊之黄色、香味正和,花、叶、根实皆长生也”;以及《昭文震亨》的记载:“吴中菊盛时……收花以供服食”,都可以证明,餐菊习俗在我国源远流长。据说,清代的慈禧也是吃菊花的饕餮。
菊花的品种很多,但入食多以蜡黄、大白、大红菊等,而以白菊花为优。但因菊花性凉,脾胃虚寒腹泻者,宜少食为佳。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