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特色所在 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利用花草、骨甲、矿石等为原料,经过修合炮制解除病疴,通过望闻问切探因,通过针灸拔罐治病袪疾,充满了神奇,这也正是中医药的特色所在。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于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治病原理体现了阴阳五行、辨证施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理念,是中华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呈现,这种亦文亦医的思想在药典、药方、药目、堂训、店规、配伍等方面都有生动体现,本文重点说药目。
名店为何多用堂
介绍药目要从传统中药铺的命名说起。历史悠久的知名中药商号多带“堂”字,北京永安堂、同仁堂,济南宏济堂,杭州(胡)庆余堂,天津达仁堂等,无不如是,久者六个世纪,短者一百余年。这些名堂为何在商号中都有一个“堂”字呢?显然不是偶然或巧合,实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据考证,中药铺商号以“堂”冠名源于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东汉汉献帝建安时期,长沙等地连年天灾,瘟疫不止,黎民生死不保,此时张仲景担任长沙太守,公务之余寻医问药,钻研医术为百姓治病。为便于百姓就诊,他就在衙门内大堂为病人诊脉开方,但在普通百姓眼中到衙门多为打官司诉冤情,称为“升堂”“上堂”,没事是不登衙门大堂的。为解除百姓的心理压力,张仲景就在名字前冠以“坐堂行医”四个字,其治病医术、善良德行感动了许多人,他死后许多医家为体现医德医术,就效仿沿用“坐堂医生”的称呼,所开药铺字号遂多以“堂”命名。
在传统文化中,行事讲究“师出有名”,注重“名正言顺”,《论语·子路》中就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说法。做买卖事关亏盈,取字名号就显得事关重大,“堂”字能给人一种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威严气节、稳重厚道一类的“正能量”,本身也寓意吉祥,以其命名再自然不过。
由此,以“堂”命名蕴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内显传统文化特质,了解了这些对中药商号多为何带“堂”字便不难理解了。
名堂为何刊药目
现存的知名中药商号大都由当初店铺(前店后厂)发展而来,上文提到的几大名堂均如此,这些商号分别刻刊了自己的药目。 查阅史料,现存较早的药目有《同仁堂药目》(康熙四十五年)、《永安堂药目》(乾隆九年)、《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光绪三年)、《达仁堂药目》(1913年)、《宏济堂药目》(1923年)……这些知名中药商号为何要刊刻“药目”呢?
笔者收藏有早期版本的《永安堂药目》《同仁堂药目》《宏济堂药目》等,其中就有关于刊刻药目方面的信息。如《宏济堂药目》中有一篇创始人乐镜宇撰写的“自序”,其中提到,“凡业药商者,率皆刊行药目以广招来,阅之味同嚼蜡,本无之可言,然舍此则药剂名称繁不足以俾众周知,以遍购置者之应用……”,“为之媒介于其间,则为之交易者有所适从,商业亦因而展布,此则本堂药目一卷之所以由作也”,“然阅者得是编而次第求之,则亦如按图所骥,庶乎其不差矣。
对普通百姓来讲,药品专业性很强,很难熟知每个配方、特性、服用等,药目则系统地对古方、民间验方、宫廷秘方、祖传秘方等进行整理,以传统的丸散膏丹为主,以药酒等为辅,对配方的适应症状、主治功效、用量等明确描述,是一种推介说明书,直接目的是为了方便病人选方用药。药目在客观上便利了消费者,并借此保留了一批重要配方,主观上则是本堂商号的一种宣传。刊刻药目是行业惯例,当时发行量较大,但现在遗存较少,早期刻版的“药目”已成收藏界新宠。
药目的五个特点
反复阅读这些内涵丰富“药目”,可以解读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其一,商号命名颇有讲究,内涵吉祥。知名商号所选择的字多出自古籍,蕴含吉祥,或拙而朴,或公而雅。“同仁”源于《易经》,意为“和同于人,宽广无私”;“宏济”则寓“宏业济民”之意;“庆仁”则取“庆有延年益寿,仁心普济万方”之意;“万全”则由名联“万国称扬誉广三千界,全球敬仰名垂五百年”藏头组成;《永安堂药目序》则点明“本堂实与名副,财以道生”;千芝堂的店名取自本店的一本药目,内有明确记述……这些商号汲取了中国文化基因,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构成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历久弥香。
下一篇:傣家人的食菊习俗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