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特色所在 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利用花草、骨甲、矿石等为原料,经过修合炮制解除病疴,通过望闻问切探因,通过针灸拔罐治病袪疾,充满了神奇,这也正是中医药的特色所在。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于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治病原理体现了阴阳五行、辨证施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理念,是中华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呈现,这种亦文亦医的思想在药典、药方、药目、堂训、店规、配伍等方面都有生动体现,本文重点说药目。

名店为何多用堂

介绍药目要从传统中药铺的命名说起。历史悠久的知名中药商号多带“堂”字,北京永安堂、同仁堂,济南宏济堂,杭州(胡)庆余堂,天津达仁堂等,无不如是,久者六个世纪,短者一百余年。这些名堂为何在商号中都有一个“堂”字呢?显然不是偶然或巧合,实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据考证,中药铺商号以“堂”冠名源于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东汉汉献帝建安时期,长沙等地连年天灾,瘟疫不止,黎民生死不保,此时张仲景担任长沙太守,公务之余寻医问药,钻研医术为百姓治病。为便于百姓就诊,他就在衙门内大堂为病人诊脉开方,但在普通百姓眼中到衙门多为打官司诉冤情,称为“升堂”“上堂”,没事是不登衙门大堂的。为解除百姓的心理压力,张仲景就在名字前冠以“坐堂行医”四个字,其治病医术、善良德行感动了许多人,他死后许多医家为体现医德医术,就效仿沿用“坐堂医生”的称呼,所开药铺字号遂多以“堂”命名。

在传统文化中,行事讲究“师出有名”,注重“名正言顺”,《论语·子路》中就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说法。做买卖事关亏盈,取字名号就显得事关重大,“堂”字能给人一种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威严气节、稳重厚道一类的“正能量”,本身也寓意吉祥,以其命名再自然不过。

由此,以“堂”命名蕴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内显传统文化特质,了解了这些对中药商号多为何带“堂”字便不难理解了。

名堂为何刊药目

现存的知名中药商号大都由当初店铺(前店后厂)发展而来,上文提到的几大名堂均如此,这些商号分别刻刊了自己的药目。 查阅史料,现存较早的药目有《同仁堂药目》(康熙四十五年)、《永安堂药目》(乾隆九年)、《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光绪三年)、《达仁堂药目》(1913年)、《宏济堂药目》(1923年)……这些知名中药商号为何要刊刻“药目”呢?

笔者收藏有早期版本的《永安堂药目》《同仁堂药目》《宏济堂药目》等,其中就有关于刊刻药目方面的信息。如《宏济堂药目》中有一篇创始人乐镜宇撰写的“自序”,其中提到,“凡业药商者,率皆刊行药目以广招来,阅之味同嚼蜡,本无之可言,然舍此则药剂名称繁不足以俾众周知,以遍购置者之应用……”,“为之媒介于其间,则为之交易者有所适从,商业亦因而展布,此则本堂药目一卷之所以由作也”,“然阅者得是编而次第求之,则亦如按图所骥,庶乎其不差矣。

对普通百姓来讲,药品专业性很强,很难熟知每个配方、特性、服用等,药目则系统地对古方、民间验方、宫廷秘方、祖传秘方等进行整理,以传统的丸散膏丹为主,以药酒等为辅,对配方的适应症状、主治功效、用量等明确描述,是一种推介说明书,直接目的是为了方便病人选方用药。药目在客观上便利了消费者,并借此保留了一批重要配方,主观上则是本堂商号的一种宣传。刊刻药目是行业惯例,当时发行量较大,但现在遗存较少,早期刻版的“药目”已成收藏界新宠。

药目的五个特点

反复阅读这些内涵丰富“药目”,可以解读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其一,商号命名颇有讲究,内涵吉祥。知名商号所选择的字多出自古籍,蕴含吉祥,或拙而朴,或公而雅。“同仁”源于《易经》,意为“和同于人,宽广无私”;“宏济”则寓“宏业济民”之意;“庆仁”则取“庆有延年益寿,仁心普济万方”之意;“万全”则由名联“万国称扬誉广三千界,全球敬仰名垂五百年”藏头组成;《永安堂药目序》则点明“本堂实与名副,财以道生”;千芝堂的店名取自本店的一本药目,内有明确记述……这些商号汲取了中国文化基因,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构成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