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翼城县中医医院30周年巡礼

山西省翼城县中医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于2013年被确定为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14年成为山西省中医院医疗集团成员单位,是翼城县医疗急救、交通事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医保、中国健康扶贫工程等定点医院。

197位干部职工组成的团队撑起医院东、西两个病区,年业务收入2000余万元,门诊人次6.5万余人次,先后多次被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及翼城县委县政府授予“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复明扶贫先进集体”““文明和谐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运筹帷幄谋发展

1984年12月,翼城县中医医院第一届领导班子根据当时仅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审时度势,提出“扎好基础、发展业务、搞活机制、提升名气”的发展思路,带领全院职工砥砺奋进。

2002年8月,第二届领导班子转变服务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提出以“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经济效益翻一番”的目标,强化行政管理,完善基础设施,逐渐医院在周边县市脱颖而出。

2011年2月,由邹广文为党委书记、院长的第三届领导班子接任,他领导的全员职工面貌一新,凝成一股劲,积极配合省市县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医院管理年”“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等活动检查,旨在借活动规范管理,简化流程,细化职能,量化考核,依托组织检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

下基层、蹲科室、广开言路,察民情、解民意、征询民愿。 领导班子围绕“业务收入和个人所得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跨越式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中医、服务百姓、奉献社会”为办院宗旨,以“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为主题,以科技兴院、人才兴院为思路,推动医院尽早实现“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

30年历史留下的是显著成绩:

从1984年建院时拥有干部职工46人,固定资产26万余元,年门诊5000余人次,病床32张。到2013年拥有干部职工175人,编制床位180张,固定资产1952万余元,年门诊6.5万余人次,年业务收入2400余万元。

创新管理增效益

1987年,市场经济大潮袭来,翼城县中医医院全体职工面对困难不气馁、不妥协,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气神向前行。

医院实行起“承包经营,副院级和科室主任采取聘任制”,把单一的固定工资改为由出勤、完成任务、基本工资三部分组成的结构工资,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多劳多得。

1995年,医院制定综合目标考核方案,把经济任务、医疗质量、科室卫生等指标量化,科内实行招聘制,同时加大经济任务分成比例,向临床一线倾斜。2001年,医院又对工资制度重新改革,将工资分为任务工资和浮动工资两部分,强调医德医风、医疗质量、岗位目标三项考核。2004年,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的初步改革后,行政职能科室人员与临床医技科室挂钩,打破后勤的“铁饭碗”工资,临床医技科室人员积极性有了极大调动。

2011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以科室业务增长率、科室职工个人所得增长率、科对医院贡献率为指标,核定了科室所有人员的绩效工资,并对考核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增加部分数量指标,如护理考核增加基础护理次数,后勤保障人员增加维修计件指标等。从而真正体现多劳多得,激发了全院职工工作积极性。

2013年,中医药在翼城地区迎来了黄金时期,护理考核中加大对中医护理技术参与率,临床科室考核中新增中医治疗率、中医参与率、中医抢救成功率指标。发挥中医药特色成为全院职工一致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中医药特色使医院赢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前所未有。

为发展硬件设施。2009年,医院争取到1700万元资金用于综合楼项目建设,其中1100万元为中央扩大内需资金,600万元为地方财政配套,2013年项目完工后,实现医院东区、西区两部分,东区为专科病区,设脑病科、糖尿病科、针灸理疗康复科等,西区则为内、外、眼耳鼻喉、妇产等临床科室。新环境、新形象,为医院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突出特色建专科

翼城县中医医院在过去30年踽踽独行中,建专科、重特色、打品牌、树形象,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建院伊始,人们对中医医院的认识仅限于号脉、开方、抓草药、针灸、推拿、拔火罐,1989年,医院与五四一总院横向联合办医,建起了中西医结合创伤外科;1991年,医院新设痔瘘、脉管炎、风湿等专科;1992年,创办了肿瘤专科和骨伤科,与山西省泰和高科技开发公司签订肿瘤临床药物实验协议,引进921高效抗癌生射液,并自制了抗癌散;1996年,设立肿瘤专科门诊、脑血管专科门诊;1998年,设立了皮肤科、风湿科;2006年,内科糖尿病专科组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重点特色专科;2009年,医院被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2010年,针灸理疗康复科被山西省卫生厅确定为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