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学院探索中医特色传承教育模式纪实

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磊教授家里,河南中医学院第二届仲景学术传承班(简称仲景班)学生周元满熟练地帮张磊教授写着处方。这是个周末,也是小周课外时间跟师临床的普通一天。

近几年,河南中医学院依托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建了中医药传承人才、应用人才和医药相关人才三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传承型人才培养上,校长郑玉玲提出顶层设计思路后,先后组织召开多层面的座谈会,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构建了中医药特色传承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案,开办了“仲景学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中药传承班”等,摸索了一种中医药特色传承教育模式和一条地方中医药院校特色立校的办学之路。

仲景班学生“仲景基因”突出

今年7月,第一届仲景班学生毕业了。“很幸运能上仲景班,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比起其他同学我学到了更多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崔家康是仲景班的班长,说起仲景班他很激动。

2009年,根据三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从大二学生中选拔40人到仲景班。小崔经过综合笔试和面试后被选拔上。“大家都是比着学,早读背诵,晚自习学到很晚。第二年拜师,跟着老师出诊,假期都不想回家。”

仲景班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和河南省宛西制药集团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由于是双班主任制,学校和省中医管理局各派一名班主任,双重管理,教督结合。位于仲景故里的河南省宛西制药集团设置“仲景奖学金”,资助和奖励学生。

“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互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相互补充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吃的是‘小灶’。他们小班上课,课程体系强调‘四重一突出’(重传统文化、重经典诵读、重中医思维、重跟师临床,突出仲景学术传承)”教务处处长张大伟说:“经典课中尤重仲景学说的学习背诵。”

仲景班课程设置以中医核心课程为主线,突出传统和经典,尤其突出仲景学术、传统文化及传统技能特色,加强临床实践和中医基本功训练。中医类课程占68.4%,西医类课程占12.8%,中西医课程比为5.34:1。

“有一学生背伤寒论全文仅用19分钟。”基础医学院院长詹向红说,“中医经典诵读制度要求学生们每周两个早读时间集中诵读,自由诵读时间不少于每周4小时,有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162个课时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课做到了精讲、精读、精学。内经和温病学课时108个,比普通班多了1/3。“临床老师在带教时,善于使用经方,突出经方的传授。”

仲景班学生跟老师临床后,对中医辨证思维和经方表现出极大兴趣。一个同学有病,几个人围上去看舌按脉,七嘴八舌讨论处方,还有人给针灸按摩。其他班的学生也常常来找仲景班的学生看病。学生们放假回到家乡,常有左邻右舍找上门来,他们成了村子里的“小名医”。这些更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带教中发现这些学生勤思考,爱提问,背诵的经典和方剂多。”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唐宋教授是仲景班的督导专家,参与了仲景班选拔的出题、笔试和面试。他看好仲景班的学生,“经典不光会背,重要的是会用,这些学生有理论有实践,将来会是出色的人才。”

校长郑玉玲说:“河南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重视对仲景学术思想的学习、应用与研究,已经成为河南中医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仲景班学生身上有显著的仲景基因特征。”

中药班学生身上药味浓

“现在社会急需掌握中药传统工艺技术的人。”药学院院长冯卫生说。河南中药资源丰富,四大怀药、山萸肉、金银花、辛夷等道地药材名扬天下。河南中医学院的中药学专业在全国开办较早,拥有一批掌握传统中药炮制、鉴定工艺技术的老专家,省内有大批传统中药制剂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这些优势资源,中药传承班重点培养目前急需的中药鉴定和炮制人员。

冯卫生说:“中药传承班增加中医经典、本草名著选读等课程,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能力。加大药剂学、炮制学、鉴定学等专业课学时,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

“有些学中医的不认药,学中药的不会鉴别真假药。”为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中药传承班强调“强技能、重传承”,5名学生配1名导师,经常去校园百草园认药、上太行山采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