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外传播 创新中医文化对外传播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符号之一,中医文化海外传播应纳入国家战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建议,创新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方式,把中医文化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
“中医文化走向世界,是国家行为,是一个整体工程。把中医文化对外传播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张其成建议,创新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利用报刊、书籍、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手段,尤其是要重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作用,提高传播效果。
培养中医文化传播人才,在高校开设中医文化海外传播专业,在中医院校开设中英文双语或多语种中医课程,并加大国学课程比重,与国外高等院校或国际机构合作联合开设海外中医文化传播学院等。
设立中医文化对外传播国家级研究项目,如中医文化的国家符号形象、中医药文化品牌的研究、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数据库建设等。
发展中医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整合跨行业资源,创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网络等中医文化产品。
当前,中医药“走出去”形势大好,但存在传播途径多,程度浅等问题,有待整合提高。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吕爱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杨金生联名建议:发改委、财政部及时设立中医药国际合作发展专项,优先在“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建立中医药服务中心。配合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总体部署,拟在目标国家建立一批中医药海外服务中心。
建议国标委进一步加大国际标准研究的经费投入,促进中医药产品、技术的标准化体系构建。建立相对完善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产业体系,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国际化,开展中医药产品国际标准研制和加强国内标准化研究体系建设,保障我国在今后5~10年的国际传统医药市场竞争优势。
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发挥专业优势,联合文化部、外交部、教育部、国务院侨务部门和中国致公党等单位,共同打造中医药海外传播平台,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编制中医药海外发展规划,并落实经费,引导、规范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升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软实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第三届学术委员会日前在京召开,张伯礼院士、肖培根院士、洪德元院士、金世元国医大师等30多位学术委员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在听取试点工作介绍后,一致认为通过近三年的普查试点工作,已探索建立了新时期开展中药资源普查的组织模式、技术方法,并培训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实施奠定基础。这些成果的取得,体现了系统务实的顶层设计,科学严谨的技术规范。对促进我国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维护药用生物物种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生态、经济意义和战略价值。
建议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纳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重大工作中,启动实施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以更好地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发挥中药资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全民健康服务作用。
下一篇: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 舌诊竞赛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