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弘扬普及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河北省省会唯一一所市级中医院,是该省建院最早的中医院之一。医院中医特色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突出,是全国已经命名的29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之一,也是全国两家以医院单体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医疗机构之一。

 

    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有着独特人文、技术、历史等资源优势。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石家庄市中医院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和弘扬普及,取得了显著成效。

 

    传承 培养中医人的文化自信

 

    中医药传承工作是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燕赵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的摇篮,河北是中医药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学术与文化资源。石家庄市中医院建院初期广纳名医,汇集了华北地区30多名在民间享有盛誉的名医,并传习、培养了一代代弟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手段和技术,留下了大量珍贵古籍文献,为中医院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学术资源。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六个挖掘。

 

    挖掘和继承古代经典、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在全院开展了“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护理学适宜技术、全员学养生”活动,举办了青年医师学经典研讨沙龙,加强了考核。

 

    挖掘和继承我院建院初期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组建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建院初期各学科学术奠基人和知名专家的师承谱及学术思想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现已完成首批胡东樵、熊古山、吕伯泉等9名当时在省内享有盛名的中医大家的师承谱整理,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师承体系,现已师传至第四代。百余名拜师弟子,上千名跟师学习者战斗在临床一线,许多已成为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挖掘医院院藏中医古籍,进行整理、研究

 

    整理了馆藏的民国期间及民国前出版的线装医学典籍7000余册。其中1911年以前刊印的古籍625部,4000册(含明版40余部),另有抄本稿本数十部。目前已经为馆藏书籍进行了初步梳理,编写了《石家庄市中医院院藏中医古籍简明书目》,编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中医古籍总目》电子目录。馆藏的1932年故宫博物馆《历代名医蒙求》影印本、《朱氏实发》抄本系难得一见的珍品。

 

    挖掘制剂传统工艺

 

    启动了老专家传统制剂工艺传授工作,抢救了院内失传近30年的白灵药、兰灵药配伍和独特的制备工艺,并炼制成功,广泛应用于临床。

 

    挖掘和继承国医大师以及全国、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建设了邢月朋、王淑玲、薛芳、田淑霄、张士舜、郭纪生6个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刘真、郭光业2个省名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赵振兴、董风林2个院级(学术)传承工作室,积极做好“师带徒、徒跟师”工作,组织学术整理、挖掘、研究,规范、推广、开发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并在临床应用。

 

    挖掘和继承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

 

    在全院各临床科室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护理人员学习使用适宜技术,统一培养考核,每个科室使用6项以上,全院共开展40余项。

 

    在对中医药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活动中,医务人员体会到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目睹了老专家运用中医药解决临床难题的神奇。全国、省优秀临床研修人才培养项目,河北省、石家庄市名中医传承拜师,院内师承等活动,使得一大批青年医师得拜全国、省级名老中医为师,在不断成长的同时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对中医药的确切疗效建立了信心,对中医院的发展建立了信心,培养了中医人的文化自信,也培养了一批铁杆中医。

 

    弘扬 培养全民的中医情结

 

    中医药文化要想在全民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要做好弘扬普及的工作。为此我们开展了建场所、组队伍、创精品、广宣教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中医粉丝。

 

    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