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赵氏皮科流派学术特点

    赵炳南(1899年~1984年)是我国中医皮外科学界的泰斗,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燕京中医皮外科四大家之一,为发展中医皮肤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赵炳南勤研中医经典,汲取前人经验,结合临证实践,在诊治皮科疾病的理法方药方面有许多创新:创立了中医皮肤科疾病辨证论治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湿滞”“顽湿”“血燥”等学说;研发了拔膏、薰药、黑布药膏等独特疗法;创制出115个疗效显著的经验方。赵炳南的传承者众多,许多已成为我国著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大家。

 

    重视整体 首辨阴阳

 

    赵炳南非常重视整体观念,常说“皮肤疮疡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没有内乱,不得外患”。认为阴阳之平衡,卫气营血之调和,脏腑经络之通畅,与病损变化息息相关。辨证当首辨阴阳,赵炳南根据众多病案,证实皮肤病的发病系阴阳不调,气血失和所致。

 

    比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症状复杂、病情危重。赵炳南注重整体观念,强调机体机能失调的基本状态主要是阴阳、气血失和,而气滞血瘀,经络阻隔是为发病之本。在治疗上赵炳南教授常选用《证治准绳》之秦艽丸为基本方化裁,并根据不同阶段辨证施治。其治则是以调理气血、阴阳,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基本法则。总的原则是扶正祛邪,调理阴阳,增强其体质,纠其“偏盛偏衰”病象。

 

    找准病机 从湿入手

 

    赵炳南认为“湿”与许多皮肤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赵炳南生前常谓:“善治湿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比如湿疹,其发病机理不外乎湿热内蕴,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在治疗上,他惯用除湿胃苓汤,并根据热与湿的轻重不同而加减化裁。

 

    他把湿辨证为湿热、湿蕴、湿毒、湿滞等不同的类型,每一类型又可细分为不同的证。如辨湿热证,若热大于湿,采用具有清热除湿凉血功效的“清热除湿汤”;若湿大于热,则用具有除湿利水,凉血祛风功效的“除湿丸”。

 

    从血论治 攻逐顽疾

 

    赵炳南提出“血热是机体和体质的内在因素,是银屑病发病的主要根据”。银屑病的发生是以禀赋和素体为根源,再由于其他多种因素而产生“蕴热”。以此为基础,或因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失节,或因治疗失当等,致使热邪向外发于肌肤并郁积于“血分”形成“血热”。银屑病血热证的中医病机是“内有蕴热,郁于血分”。若病程日久,营血津液亏耗,则肌肤失养而成“血燥证”。若血受煎熬日久,气血瘀结则成“血瘀证”。

 

    三大疗法 独树一帜

 

    燕京赵氏皮科独具特色。三大疗法和外治系列外用方是该流派外治的精华。

 

    熏药疗法:赵炳南在多年行医中,常用此疗伤法治疗久不收口的阴疮寒症、溃疡等病。熏药疗法是把各种中药压碾成粗末,制成纸卷或药香,亦可直接撒在炭火上,点燃后用烟熏。此疗法具有除湿祛风、杀虫止痒、消炎止痛、软坚润肤、回阳生肌等作用,包括有癣症熏药方、子油薰药方和回阳熏药方等。

 

    拔膏疗法:赵炳南在传统黑膏药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和改进,逐步形成的一种皮科外治方法。拔膏经适当加热后,可根据皮损的形状和大小临时摊涂,使用十分方便。拔膏疗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软化角质和瘢痕。此法具有拔毒提脓、通经止痛、破瘀软坚、除湿止痒杀虫之功。适用于寻常疣、胼胝、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神经性皮炎、毛囊炎、结节性痒疹、鸡眼、甲癣、瘢痕疙瘩、颜面盘状红斑型狼疮、白癜风、圆形脱发、聚合型痤疮及一切肥厚性角化型皮肤疾患。

 

    黑布药膏疗法:黑布药膏是赵炳南在行医过程中收集的一个民间有效祖传秘方,用于治疗“背痈”等化脓性疾病。无论面积大小,或是很深的疮面治愈后,瘢痕很小。此法具有破瘀软坚、止痛、解毒、活血、消炎的功效,适用于瘢痕疙瘩、疖、痈、毛囊炎初起、乳头状皮炎等。

 

    此外,赵炳南还创制了很多外治系列方如散剂系列、软膏剂系列、油剂系列、酒浸剂系列、水剂系列、药捻系列等。

 

    药力精专 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