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象与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学家告诉我们,学会自我观察舌象,对于判断疾病进退和轻重,对于确立养生法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舌是机体之外象,向人们“吐露”出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交替等变化情况。通过察看舌质和舌态的形态、色泽、润燥等方面的变化,可测知病情变化。
我们先看一下舌质。舌质主要是反映脏腑病变。一般以舌尖诊心肺的病变,舌中主脾胃的病变,舌的两边诊肝胆病变,舌根诊肾的病变(注:指中医的脏腑理论,而并非现代医学的脏器)。舌质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其形成是由于心血充足,阳气旺盛为健康入主舌色。舌色较淡红舌质浅,红色较少而白色偏多,称为淡白舌,为气血亏损。舌色鲜红者称为红舌;深红色者称为绛舌,多为热证。舌尖红者为心火太盛;舌边红者为肝胆火盛;舌中红者,为胃火太盛。青紫舌,则是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舌的局部见青紫色斑块、瘀点为青紫舌。一是热毒太盛,二是阴寒内盛,气血不畅,多为热证、寒证、瘀血证。舌绛紫而深,干枯少津液,多为热毒太盛。舌淡紫而润,多为阴寒内盛。
正常舌体大小适中。异常舌分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纹舌、芒刺舌、齿痕舌。老舌是舌质纹理粗糙,主热盛主实证。娇嫩舌纹理细致,多为气血运行不畅,内有水湿,多为虚证。舌体较正常舌大,舌肌松弛,称胖大舌,多由于脾肾阳虚所致,主水肿、痰饮。舌体肿大,舌肌呈现胀大状,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肿胀舌,多因心睥热盛,或酒毒上攻中毒。舌体较正常舌小而瘦薄者,称瘦薄舌,多见阴血耗伤、脾虚精亏、舌肌萎缩、舌体瘦薄,主阴虚血亏虚证。舌面有明显的裂痕、可呈现人、一、川字等不同形状,为裂纹舌,多由精血亏虚所致,主血虚证(先天裂纹舌者除外)。舌体上有红色颗粒突起像刺,摸时感觉刺手,是芒刺舌,主邪热太盛。舌体边缘有压迫痕迹,为齿痕舌,主脾阳虚衰,水湿内停。
透过舌苔能见舌体为薄苔。透过舌苔不见舌体为厚苔。薄苔为疾病初起,厚苔为病情较重。舌苔韵润燥程度表示体内津液的盈亏情况。若舌红绛而苔润为热盛,舌红而苔燥为湿阻遏制阳气。
白苔多主表证、寒证。苔薄白而干,舌尖红者为燥热肺火盛。厚白苔主痰湿。黄苔多为热证,从黄的程度辨别热的的轻重。灰黑苔主病重,灰黑苔而干多为里热重证,越黑病情越重。如苔灰黑而润为阳虚寒、痰湿内阻,苔色灰黑而干为里热证。
通过舌象知道了自己的体质后,就要有的放矢。如果是阳虚体质,平时就要避免过食生冷,适当增加温补之品,如牛肉、鸡肉、羊肉等,而少吃冬瓜、丝瓜、冷寒食物等;而热性体质,则相反。 (兰芳芳)
我们先看一下舌质。舌质主要是反映脏腑病变。一般以舌尖诊心肺的病变,舌中主脾胃的病变,舌的两边诊肝胆病变,舌根诊肾的病变(注:指中医的脏腑理论,而并非现代医学的脏器)。舌质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其形成是由于心血充足,阳气旺盛为健康入主舌色。舌色较淡红舌质浅,红色较少而白色偏多,称为淡白舌,为气血亏损。舌色鲜红者称为红舌;深红色者称为绛舌,多为热证。舌尖红者为心火太盛;舌边红者为肝胆火盛;舌中红者,为胃火太盛。青紫舌,则是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舌的局部见青紫色斑块、瘀点为青紫舌。一是热毒太盛,二是阴寒内盛,气血不畅,多为热证、寒证、瘀血证。舌绛紫而深,干枯少津液,多为热毒太盛。舌淡紫而润,多为阴寒内盛。
正常舌体大小适中。异常舌分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纹舌、芒刺舌、齿痕舌。老舌是舌质纹理粗糙,主热盛主实证。娇嫩舌纹理细致,多为气血运行不畅,内有水湿,多为虚证。舌体较正常舌大,舌肌松弛,称胖大舌,多由于脾肾阳虚所致,主水肿、痰饮。舌体肿大,舌肌呈现胀大状,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肿胀舌,多因心睥热盛,或酒毒上攻中毒。舌体较正常舌小而瘦薄者,称瘦薄舌,多见阴血耗伤、脾虚精亏、舌肌萎缩、舌体瘦薄,主阴虚血亏虚证。舌面有明显的裂痕、可呈现人、一、川字等不同形状,为裂纹舌,多由精血亏虚所致,主血虚证(先天裂纹舌者除外)。舌体上有红色颗粒突起像刺,摸时感觉刺手,是芒刺舌,主邪热太盛。舌体边缘有压迫痕迹,为齿痕舌,主脾阳虚衰,水湿内停。
透过舌苔能见舌体为薄苔。透过舌苔不见舌体为厚苔。薄苔为疾病初起,厚苔为病情较重。舌苔韵润燥程度表示体内津液的盈亏情况。若舌红绛而苔润为热盛,舌红而苔燥为湿阻遏制阳气。
白苔多主表证、寒证。苔薄白而干,舌尖红者为燥热肺火盛。厚白苔主痰湿。黄苔多为热证,从黄的程度辨别热的的轻重。灰黑苔主病重,灰黑苔而干多为里热重证,越黑病情越重。如苔灰黑而润为阳虚寒、痰湿内阻,苔色灰黑而干为里热证。
通过舌象知道了自己的体质后,就要有的放矢。如果是阳虚体质,平时就要避免过食生冷,适当增加温补之品,如牛肉、鸡肉、羊肉等,而少吃冬瓜、丝瓜、冷寒食物等;而热性体质,则相反。 (兰芳芳)
上一篇:“白骨精”感冒偏爱中药
下一篇:仙枣赤豆粥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