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腹胀?腹胀辨证验案举隅

袁红霞,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注重“读经典,做临床”,尤其擅长经方的临床应用,形成了经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相关疑难杂症的特色与优势。现将其用经方治疗腹胀的经验介绍如下,与同道分享。

何为腹胀?腹胀是以腹部胀满,触之无形,或兼有疼痛为特点的病证。腹胀在《内经》中称之为“腹胀”“月真 胀”“腹满”“中满”“腑气满”。

病因病机

腹胀因饮食停滞胃肠,阻滞气机;或因情志抑郁,气滞郁结所致,责之于胃腑气实,属实证。腹胀因素体脾脏虚弱,气机壅滞;或因脾脏虚弱,水饮不化,成为正虚邪实之证,责之于脾脏气虚,属虚证。因此,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提示了太阴脾与阳明胃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病变规律。

腹胀辨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主要说明凡以水湿聚留而引起的浮肿、腹胀满者,大都属于脾脏疾病,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滞所致。故《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了:“脾病,虚则腹满肠鸣。”此文提示了脾气虚,运化水饮失职,饮邪阻滞胃肠,而成腹满肠鸣。当脾胃气机不畅,斡旋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描述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之象。所以,在《伤寒论注》则提出了“盖腹满、呕吐是太阴阳明相关证”。

腹胀有虚实。《本经疏证》言:“胀满而按之痛者为实,不痛者为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景岳全书》亦提出了:“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腹胀何以“按之不痛者为虚”?因为正气不足,脾虚气聚,虚气痞塞胀满,并非有形实邪充斥,故虽见腹部胀满,而按之可助脾气运转,气机得通,通则不痛,即或疼痛,但按之痛减,且喜热熨。腹胀何以按之“痛者为实”?有形实邪(宿食、瘀血、水饮、痰热、虫积等)或实热燥屎蕴结胃肠,不按固然要痛,按之腹痛更甚,且痛甚于满,胀满无减轻之时,不通则痛也。

验案举隅

阳明腑实兼太阳证(厚朴七物汤)

王某,女,7岁,2013年4月1日就诊。

主诉:感冒咳嗽两天。因受风而致咳嗽,干咳无痰,鼻塞流清涕,恶风,伴有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质干,日一行,纳寐可,小便调。舌红,苔白根厚腻,脉浮滑数。证属里实已成,复感外邪。治以表里双解,方用厚朴七物汤加味。

处方:厚朴6克,枳实6克,熟大黄3克(后下),桂枝6克,甘草6克,白芍6克,杏仁9克,紫菀9克,百部9克,生姜4片,大枣5枚。

服药3剂,脘腹胀满基本消失,大便日一行,质可,咳嗽亦基本消失。

按:厚朴七物汤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由厚朴三物汤合桂枝汤去芍药组成。厚朴三物汤治疗腹满痛便闭之里证,主治“阳明热结气闭证”,重用厚朴八两,厚朴倍大黄,是以气药为君,以厚朴、枳实专泄胃肠壅滞之气,以大黄泻热通便。全方治疗阳明热结气滞不通而胀满者。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透表,因原方治疗腹满而不痛,故去芍药。本证兼有腹痛,故仍保留芍药以缓急止痛之效。

厚朴七物汤治疗腹满表里同病,腹满与发热(兼表证)并见者,笔者临证常用于小儿外感发热多因停食着凉引起者(小儿胃肠感冒),“内伤食滞,外感表邪”,用之每获收效。

阳明里实兼少阳证(大柴胡汤)

葛某,女,50岁,2014年6月2日就诊。

主诉:脘腹胀满疼痛1月余,食后加重。患者自述因近日情绪紧张,导致脘腹胀满疼痛,食后加重,伴有嗳气矢气多,口干口苦,时烘热汗出,大便2日一行,质干量少,解之费力,小便可。舌暗红,苔黄,脉沉弦。证属阳明少阳合病。治以和解少阳兼泻下阳明腑实,方用大柴胡汤。

处方:柴胡15克,枳实15克,白芍15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熟大黄10克(后下),生姜4片,大枣5枚。

服药7剂,诸症皆缓,自觉脘腹胀痛明显减轻,嗳气减,大便2日一行,质可。后调理1周乃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