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胃脘痛病 以化浊解毒为大法组成中药处方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上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随年龄增长的萎缩性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慢性胃炎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无症状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不做任何处理,慢性胃炎一般预后良好,但伴有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的患者,除了定期观察病理随访,必要时进行手术外,并无良好的治疗方法。李佃贵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浊毒立论防治慢性胃炎伴有糜烂、反流、部分肠化和异型增生等取得了可观的疗效,使部分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或消失,从而扭转了胃癌癌前病变难以逆转的观点,使胃癌的药物预防成为可能。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早期可无任何症状,症状轻者仅有上腹不适、重者出现腹胀、早饱、嗳气和恶心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 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是本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还可伴有食欲不振、嘈杂、嗳气、反酸、恶心、口苦等消化道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有乏力、消瘦、健忘、焦虑、抑郁等全身或精神症状。上述症状可由饮食不当、情绪激动或抑郁、劳累和气候变化而诱发。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与组织学所见和胃镜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慢性胃炎的内镜表现

胃镜下萎缩性胃炎有两种类型,即单纯萎缩性胃炎和萎缩胃炎伴增生。单纯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褶皱变平甚至消失,血管显露;萎缩性胃炎伴增生主要表现为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内镜下判断萎缩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确诊应以病理诊断为依据。萎缩的定义:胃黏膜萎缩指胃固有腺体减少,组织学上有两种类型:①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固有层部分或全部由肠上皮腺体组成;②非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层固有腺体数目减少,取代成分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肌性组织或炎性细胞(主要是慢性炎性细胞)。

如果同时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出血、粗大黏膜皱襞或胆汁反流等征象,则可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其中糜烂性胃炎分为两种类型,平坦型和隆起型。平坦型表现为胃黏膜有单个或多个糜烂灶,其大小从针尖样到直径数厘米不等。隆起型可见单个或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毫米,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

慢性胃炎在内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粗糙,黏膜糜烂、充血水肿,黏液湖浑浊,或见胆汁反流,隆起结节,病理多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均与浊毒密切相关。

慢性胃炎的治疗

李佃贵等认为浊毒内蕴是该病的主病机,主张采用化浊解毒法治疗此病;且在临床上从浊毒论治此病,疗效满意。根据浊毒病邪的轻、中、重程度,感邪之浅深,疾病之新久,病位在气、在血,以及是否入络成积等情况,治疗上应分而治之。

浊毒内蕴型 随着现代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过食肥甘厚味,内伤脾胃,加之情志抑郁,以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肝胆疏泄失司,从而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湿邪郁久化热,酿湿为毒。因此,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粗糙,黏膜糜烂、充血水肿,黏液湖浑浊,或见胆汁反流,隆起结节。临床表现常见胃脘胀满,胀痛灼热,口黏口苦,心烦失眠,恶心呕吐,纳呆,怕冷,四肢困顿,自觉身重,小便色黄,大便不爽或便溏,舌红或紫红,苔黄腻,脉弦细滑或滑数。病机为浊毒中阻,升降失常。治疗化浊解毒,理气和胃。方用化浊解毒方。方中藿香、佩兰、砂仁芳香祛湿化浊,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茵陈等药物清热利湿解毒,寒温并用,不使浊毒相搏,共奏化浊解毒为君;黄芩、黄连、枳实祛浊逐秽,茯苓渗湿于热下,协助君药以祛湿浊、解毒邪为臣;柴胡、香附、川朴疏肝理气,升清降浊共为佐使。诸药合用上以升清,下以降浊,外以引邪达表,内以解毒化浊。诸药合用共奏化浊解毒、理气和胃之功。伴恶心加苏叶,黄连;大便不干、不溏,排便不爽,便次频数者,加葛根、白芍、地榆、秦皮、白头翁;伴肠化者,加半枝莲、半边莲、绞股蓝;伴不典型增生者,加三棱、莪术;伴Hp感染者,加蒲公英、虎杖、连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