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咳嗽 前胡止嗽汤药物简介

如果说止嗽散是程钟龄的经验结晶,那么前胡止嗽汤可算是我几十年来治疗外感咳嗽方中的精品。此方不但能治疗感冒初起的咳嗽,而且适用于迁延性咳嗽。

什么是迁延性咳嗽呢?它是由多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而导致的长期咳嗽不愈。

因为起病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又延误了治疗,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外感咳嗽,所以我把它叫做迁延性咳嗽。

性质和范围

古人论咳嗽说:有声无痰叫咳,有痰无声叫嗽,有痰有声叫咳嗽。

后人认为此语有不妥处,有声无痰叫咳,固然,但有痰无声的嗽却不易成立,认为不管有痰无痰,均应叫咳嗽。

我认为此说言之有理,为了更精确一点,应把有声无痰的叫干咳,有声有痰的叫咳嗽。

临床中这两种咳嗽均很常见,究其原因,大概由于病人体质不同、感邪病因不同而然。因此,其治疗方法自然也不相同。

由于“前胡止嗽汤”对干咳的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我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后一种“有痰的咳嗽”。

咳嗽一病,古人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论述,可见原因复杂。张景岳以外感内伤分别之,可谓要言不烦,提纲挈领。

就迁延性咳嗽而论,虽然有的患者咳嗽长达数月之久,但究其原因和性质,仍属外感范围,故不应从内伤论。

病因与治疗原则

中医治病,一直以传统的中药煎剂和丸、散剂为主,由于服药量大,气味苦涩难服,煎药又比较麻烦,故逐渐被西医的片剂、针剂所代替。

加之中医的理论比较深奥抽象,不易弄懂,除专职人员外,已很少有人问津,故近世多用西药来治疗外感疾病。

无庸讳言,西医在治疗外感热性病、急性病、危重病方面有许多优于中医药的地方,有些甚至是传统的中医药所不能比拟的,但西医也有很多方面不及中医药,治疗外感咳嗽就是其中之一。

西医学认为,急性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所引起,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当然要用抗生素类药物来治疗。

近年来,临床医生倾向于大剂量、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特别是静脉给药,不管病情如何,动辄用500~1000ml(或更多)液体加大剂量抗生素或激素静脉点滴,口服药物也多以止咳的为主。用这样的方法治病,愈者固多,不愈者也不少。

中医认为,肺居至髙之位,为五脏之华盖,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外邪侵犯,皮毛受邪,邪束肌表,内从其所合,肺气不宣,清肃失职,气道不清,痰涎滋生,就会产生咳嗽。

所以中医认为“治外感宜解散”。

“感冒咳嗽忌用止咳,愈止则邪愈不透,咳愈不宁”。

“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流连不解,变生他病,忌寒凉收敛”。

“肺为娇脏,太寒则邪气凝而不散,太热则火铄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津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中西医在理法方药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如果用中医的眼光来看西药,在某种意义上说,抗生素可以视为寒凉药,静脉点滴的液体可以视为增液药。

中医认为,只有在肺热壅盛的时候(相当于肺炎等病高热毒血症期),才是静点抗生素的最好时机。

现在的医生不分时机,从始至终一概用之,早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往往使邪气“冰伏”,“凝而不散”。

特别是大量液体流经肺脏,使痰涎更多(太润则生痰饮)当此之时,痰涎本多,化痰涤饮尚且不及,更何况不管病人脱水与否,大量静脉滴注液体,无疑使痰涎本多的肺脏雪上加霜。

另外,口服强力的止咳药物兜涩太早,使病邪无出路(太涩则气闭而邪结)以致咳嗽更剧。

当此之时,医者仍不悟,以为抗生素剂量不够,或疗程天数仍不够,不知改弦更张,反劝患者耐心治疗,加大上述药物剂量,或重复应用,终至咳无宁日,痰无止期。

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就是大量激素的应用。激素类药适应证广,用得恰当疗效显著,但是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