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治疗呼吸系统咳痰喘
•外台茯苓饮主治病证应以太阴病里有水饮、水气郁结为主。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胸闷气短,咳痰喘等。
•外台茯苓饮在呼吸系统中多有应用机会,尤其在慢性咳痰喘稳定期的调治,其较一般温补方剂等更胜一筹,蕴含着后世的健脾补虚、温中祛饮、调畅气机、肺脾同调、培土生金等治法。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在呼吸系统咳痰喘治疗中多有应用。兹将笔者应用外台茯苓饮的心得与体会介绍如下。
【病案举隅】
杜某,女,30岁。主因反复咳嗽5年,于2017年初就诊。咳嗽,活动后痰多色白,咽部异物感,口中和,既往便秘,甚则5~6日一行,腹凉,脉沉弱,舌淡苔白腻。六经辨证考虑属于太阴病,水饮内停,痰气互结。给予半夏厚朴汤加减。处方:紫苏梗15克,厚朴10克,茯苓30克,姜半夏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生白术30克,泽泻15克,苏叶10克,党参10克,枇杷叶10克,生姜三片。7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咳嗽减轻,痰量减少,便秘改善。上方加入干姜6克,生黄芪15克增强温中补虚力度。7剂,水煎服。
后因患者是外地人,需要返乡治疗,遂调整处方为外台茯苓饮加减:党参10克,生白术30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枳实6克,姜半夏10克,荆芥10克,炙甘草6克,焦三仙15克,生姜三片。7剂,水煎服。
服药1周后,诉咳嗽较前明显减轻,以偶有欲清利咽部感觉而咳为表现,痰白量少而易咯出。咽部异物感已消失。纳食可,大便2日一行,小便可。发来舌苔照片,仍舌淡苔薄白略腻。嘱上方去荆芥,加苏叶6克,苏梗10克,佩兰10克。煎煮时加入生姜三大片。继续服用调理。后来患者电话告知,症状大为改善,身体状况良好。
【分析讨论】
方药组成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附方,条文曰:“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药组成为: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六经辨证来看,外台茯苓饮属于太阴病。太阴病病机为里虚寒,机体功能下降而水液代谢敷布失常,停聚于心胸中而成痰饮水湿,阻碍胸中气机,影响肺气宣降,而表现为咳痰喘等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痰饮水湿与呼吸系统咳痰喘等主症密切相关,外台茯苓饮在呼吸系统咳痰喘治疗中也多有应用。
主治病证 外台茯苓饮主治病证应以太阴病里有水饮、水气郁结为主。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胸闷气短,咳痰喘等。正如条文中所谓“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病因在于“心胸中有停痰宿水”,所以治法为“消痰气”,条文虽然简约,但病因、病机、治法一应俱全,值得细细体会。太阴病本质为里虚寒证,治疗当温中为主。正如《伤寒论》277条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从外台茯苓饮方药分析来看,参术苓健脾利湿,为四君子汤义;枳实、橘皮行气运脾,生姜辛温开胃健脾,符合“当温之”的治法。方中含有异功散方义,在健脾的基础上注重脾胃气机的流通,生姜、陈皮、枳实行气开郁,调达脾胃气机。
方药治法 外台茯苓饮可拆方分为两组,一者参术苓为主,一者以橘枳姜为主。其中参术苓,是最常用温中补虚的药物,加入甘草即为后世名方四君子汤。而橘枳姜亦是仲景常用药物。方中含有如《金匮要略》的枳术汤、橘皮汤、橘枳姜汤等方。
枳实、白术合用为枳术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方中枳实七枚,白术二两。枳实除结去满,白术补虚逐饮利水,治水气互结盘踞心下,心下坚满者。橘皮、枳实、生姜合用为橘枳姜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方药: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橘枳姜汤温中行气化饮,故治疗水饮内停所致的胸痹、气塞、短气等。
痰饮水湿的产生归于太阴里虚寒,脾胃虚弱则水饮代谢失常,久之则水饮停蓄。后世“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即是此意。故仲景有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说法体现了痰饮水湿本为阴证,故当温药和之,以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等为代表方。张元素将枳术汤易汤为丸,李东垣更多有发挥,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有橘皮枳术丸等,其方后注曰:“夫内伤用药之大法,所贵服之强人胃气……此能用食药者也。此药久久益胃气,令人不复致伤也。”临床治疗痰饮水湿证,需要标本兼治,肺脾同调。既要祛除痰饮水湿的有形之邪,还要恢复人体机能,杜绝其产生的内环境,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所以,外台茯苓饮在参术苓健运基础上,橘枳姜行气祛饮,合用则攻补兼施,较单纯温中健脾或攻逐水饮更符合治疗实际。
上一篇:治受凉咳嗽药粥三款
下一篇:祛痰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探析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