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泡子

别名:黄泡叶,牛尾泡

功效与作用:收敛,止血,解毒。 根:通经散瘀。主治吐血,痔疮出血。叶:主治黄水疮,湿热疮毒等。

使用方法:根3~5钱,叶研粉外用。

摘录于:《全国中草药汇编》

黄泡子

拼音名:Huang Pao Zi

别名:黄泡叶,牛尾泡。

中药黄泡子为蔷薇科黄泡子的叶或根入药。

原形态

黄泡子,攀援或匍匐灌木;茎细长,具有柄腺毛,或后脱落,和散生小钩状皮刺。单叶,近革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心形,长5~15厘米,宽4~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深心形,边缘疏生具凸头小锯齿,近基部常有小裂片,两面无毛,下面中脉和叶柄有皮刺;叶柄长2~3厘米。顶生细圆锥花序,长15~25厘米,或其下各叶腋生总状花序;花白色,直径6~8毫米;花梗短,疏生柔毛和腺毛;萼裂片披针形,先端钻伏,全缘,内外两面有柔毛,花时直立,果时反折;花瓣较萼裂片短。聚合果球形,直径5~7毫米,红色,只有10多个小核果。

性味与归经

味酸,涩,性平。

功效与作用

收敛,止血,解毒。

  • 根:通经散瘀。主治吐血,痔疮出血。
  • 叶:主治黄水疮,湿热疮毒等。

使用方法

根3~5钱,叶研粉外用。

摘录于

《全国中草药汇编》

“黄泡子”图片

黄泡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