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涎香
别名:龙漦,龙腹香,巨头鲸,抹香鲸,真甲鲸。 中药龙涎香为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的肠内异物如乌贼口器和其他食物残渣等刺激肠道而成的分泌物。捕杀后,收集肠内分泌物,经干燥后即成蜡状的硬块。刚从动物体内取出时有恶臭,但到一定时间却了出一种特殊的土香气。其肠中分泌物也能排出体外,漂浮于海面,可从海面上捞取
功效与作用:化痰平喘;行气散结;利水通淋。主治喘咳气逆;胸闷气结;症瘕积聚;心腹疼痛;神昏;淋证。
使用方法:内服:研末,0.3~1克。 用药宜忌 孕妇忌用。 各家论述 范咸《台湾府志》:止心痛,助精气。《纲目拾遗》: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又廖永言:利水通淋,散症结,消气结,逐劳虫。周曲大:能生口中津液,凡口患干燥者含之,能津流盈颊。《药材学》:治咳喘气逆,神昏气闷,心腹诸痛。
摘录于:《中华本草》
龙涎香
拼音名:Long Xian Xiang
英文名:Ambergris
别名:龙漦,龙腹香,巨头鲸,抹香鲸,真甲鲸。
中药龙涎香为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的肠内异物如乌贼口器和其他食物残渣等刺激肠道而成的分泌物。捕杀后,收集肠内分泌物,经干燥后即成蜡状的硬块。刚从动物体内取出时有恶臭,但到一定时间却了出一种特殊的土香气。其肠中分泌物也能排出体外,漂浮于海面,可从海面上捞取。
原形态
抹香鲸,为齿鲸中最大的一种,一般雌性体长12~17米;雄体长达20~23米,重30000~40000kg。头大,箱形,可占体长的1/1/3,前端截形。吻向前突出于下颌1.5米。额部巨大,内有特殊脂肪体,或称鲸蜡器管。外鼻孔1个,位于头顶左侧前缘,谷称喷水孔。眼小,位于口角后上方。外耳孔极小。上颌具无功能性痕迹齿;下颌狭窄,每侧具20~25枚圆锥形的功能齿。鳍肢短圆形,成年鲸的鳍肢长约1米。无背鳍,仅在体后1/3的背部有1列驼峰状突起。尾鳍近三角形,后缘有缺刻,宽可达4米以上。体背暗黑稍带红(宛如供佛的抹香颜色)及蓝灰色或瓦灰色,体侧略淡。口角处近淡白色,体最前端有旋涡状密布的白斑。皮肤裸露,有的于体侧及喉胸部具褐争或浅沟。皮下脂肪厚。鳍肢及尾鳍全黑色,腹面银灰色或白色。
药材性状
龙涎香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黑棕色,常附着白色点状或片状斑。体轻,不透明,似蜡,手触之有油腻感,易破碎。断面有颜色深浅相间的不规则的弧形层纹和白色点状或片状班。少数呈灰褐色的可见黑鱼嘴样角物质嵌于其中遇热软化,加温熔融成黑色粘性油膏状,微具特列的香气,微腥,味带甘酸。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粉末流水作业事氯醛装片观察,部分样品溶解为类圆形黄色体,直径0.3~0.9微米。余为不规则红色块状物。
粉末水装片观察,具黑色的不规则块状物,并可见不规则多角形透明体,粒径0.7~16微米。
药理作用
与麝香相似,小量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量则表现抑制;对离体心脏有强心作用,对整体动物则引起血压下降。
鉴别方法
- 龙涎香颗粒投入水中不溶解而浮于水面(相对密度0.7~0.9)。焚之清香,燃烧时有浅蓝色火焰产生。银簪烧极热,钻入其中乘热抽出,其涎引丝不断。
- 升华试验:取龙涎香粉末少许行微量升华,升华物镜下观察,呈类圆形白色半透明体。直径0.9~9微米。
- 取龙涎香石油醚提取液浓缩至1毫升,加磷钼酸数滴,试液显绿色环。
性味与归经
味甘;酸;涩;性温;归心;肝;肺;肾经。
功效与作用
化痰平喘;行气散结;利水通淋。主治喘咳气逆;胸闷气结;症瘕积聚;心腹疼痛;神昏;淋证。
使用方法
内服:研末,0.3~1克。
用药宜忌
孕妇忌用。
各家论述
- 范咸《台湾府志》:止心痛,助精气。
- 《纲目拾遗》: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又廖永言:利水通淋,散症结,消气结,逐劳虫。周曲大:能生口中津液,凡口患干燥者含之,能津流盈颊。
- 《药材学》:治咳喘气逆,神昏气闷,心腹诸痛。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