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皮
别名:
功效与作用:清心润肺;降火生津,解疮毒。主治暑热烦渴;肺燥咳嗽;吐血;痢疾;;疥癣;发背;疔疮。
使用方法: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汁涂。 药材处方 《四川中药志》治痢疾久不止:沙梨皮,石榴果壳。煎服。《四川中药志》治水肿病之消化不良:沙梨皮,五加皮,陈皮,桑白皮,茯苓皮。水煎或炖肉服。 各家论述 《滇南本草》:敷发背疔疮。《本草再新》:清心降火,滋肾益阴,主津止渴,除烦去湿。《陆川本草》:治痧积暑热。《四川中药志》:清暑热,止烦渴,生津,收敛。治痢疾及咳嗽有汗。
摘录于:《中华本草》
梨皮
拼音名:Li Pi
英文名:pericarp of Bretschneider pear,pericarp of Sand pear,pericarp of Ussurian pear
中药梨皮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果皮。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削取果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白梨,乔木,高达5~8米。树冠开展;小枝粗壮,幼时有柔毛;二年生的枝紫褐色,具稀疏皮孔。叶柄长2.5~7厘米;托叶膜质,边缘具腺齿;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1厘米,宽3.5~6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带刺芒尖锐齿,微向内合拢,初时两面有绒毛,老叶无毛。伞形总状花序,有花7~10朵,直径4~7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幼时有绒毛,花梗长1.5~3厘米;花瓣卵形,长1.2~1.4厘米,宽1~1.2厘米,先端呈啮齿状,基部具短爪;雄蕊20;长约花瓣的一半;花柱5或4,离生,无毛。果实卵形或近球形,微扁,褐色。花期4月。果期8~9月。
沙梨,本种与白梨的区别为:叶片基部圆形或近心;果实褐色。花期4月,果期8月。
秋子梨,本种与2种的区别为:叶形大,长5~10厘米,宽4~6厘米,叶边刺芒长;花柱5;果实黄色,果梗长1~2厘米。花期5月,果期8~10月。
药材性状
果皮呈不规则片状,或卷曲成条状,外表面淡黄色,有细密斑点,内表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而酸。
性味与归经
味甘;涩;性凉;无毒;归肺;心;肾;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
清心润肺;降火生津,解疮毒。主治暑热烦渴;肺燥咳嗽;吐血;痢疾;;疥癣;发背;疔疮。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汁涂。
药材处方
- 《四川中药志》治痢疾久不止:沙梨皮,石榴果壳。煎服。
- 《四川中药志》治水肿病之消化不良:沙梨皮,五加皮,陈皮,桑白皮,茯苓皮。水煎或炖肉服。
各家论述
- 《滇南本草》:敷发背疔疮。
- 《本草再新》:清心降火,滋肾益阴,主津止渴,除烦去湿。
- 《陆川本草》:治痧积暑热。
- 《四川中药志》:清暑热,止烦渴,生津,收敛。治痢疾及咳嗽有汗。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