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医大师列传:洪广祥

•他幼学岐黄、德术兼修、学验俱丰,将中医的“把脉、处方”演绎得尽善尽美,用自己的活人之术和济世之心在天地间写下一个大大的“仁”字。

•他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将自己的命运同中医药发展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医教学、科研、传承、立法、服务经济建设以及中医在世界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学术,认为中医人要以继承传统方法为基础,积极移植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创造出能体现中医特点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

接到国医大师洪广祥悄然离世的消息,脑子轰然一响,顿觉茫然! 这位中医呼吸病泰斗,江西医药界的骄傲,因病医治无效,驾鹤仙逝,与世长辞。

4月的南昌阴雨连绵,对洪广祥的采访是此生幸运之遇,却也成为永远无法再实现的过往。刚做完开颅手术的洪老,身体瘦弱,但眼神依旧坚毅。说起个人成绩他总是寥寥几句,而提及中医发展、学术传承,洪老忘却了身体不适,一字一顿地诉说着半个多世纪的中医情缘。

医海觅渡 承医家风范

洪广祥出生于1938年12月8日,江西婺源人,汉族。1956年8月参加工作。

他创建了全国首个中医呼吸病研究所;形成“痰瘀伏肺”为哮喘发病的宿根等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提出“以育人为中心,一手抓合格人才培养,一手抓经济自我发展”,构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医药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他是江西省名中医,著名中医肺系病专家。

“那时,看到家中病人接连不断,我明白了老百姓需要好中医,良医济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洪广祥回忆起当初从医时的经历,颇有感触。

因父母常年患病,揪心的病痛使他自幼萌发了从医的愿望。家中两位舅舅是地方名中医,他目睹中医药不仅能治病,而且可以治大病。当别的孩童还在睡觉时,洪广祥已经在背诵《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宗必读》,以及《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当其他孩童还在玩耍时,洪广祥却跟在舅舅身后,摸索如何诊脉开方。15岁时,他正式开始从医、侍诊,寒冬酷暑、春去秋来,不敢有丝毫懈怠。

1957年,19岁的洪广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江西唯一的中医学府——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西中医药大学前身)学习。随后,他边工边读,顺利进入江西医学院医疗专修科继续深造,刻苦攻读西医4年,立下矢志岐黄之愿,以求医术上实现中西贯通。

毕业后的洪广祥带着对中医药事业忠实的信念和强烈的紧迫感,几十年如一日倾全部心血于中医药事业上,以切身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洪广祥在诊疗过程中严谨认真,从不放过病人症状的细微变化。他耐心地坐在病人床头听咳痰声,判断其咳嗽是来自上呼吸道还是下呼吸道;或拿起病人床边的痰盂, 察看痰液的颜色,以达到精确的辨证和正确的治疗。每次查房以后, 洪广祥对每个人的病史和舌脉都记得清清楚楚, 因而分析病情确凿有据,处方用药得心应手。

正是源于洪广祥在治疗肺系病方面的显著效果,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来自港澳台的患者。每逢他上门诊,患者为了挂上一个早号,清晨四五点钟就来排队。酷暑时不少患者前夜就在诊室外的大厅里铺着草席等候挂号。为了满足病患们的求治心愿,洪广祥超负荷出诊也成了家常便饭,对待病人的真诚铸就了医患关系的融洽。许多病人感慨道,“洪医师待病人热忱,态度和蔼,临床疗效显著,找到了洪医师,治愈就有希望。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理解病人,同情病人”。

1983年,已位居江西中医学院(现江西中医药大学)副院长的洪广祥,即使工作再忙,仍坚持每周一次的专科门诊和临床教学查房,即便出差或开会前也要坚持看完门诊。每逢他出诊,绝对准时到岗,就是出差深夜回家,第二天也一定能准时在病床前或门诊室里看到他的身影。

“我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用在中医事业上,将自己的命运同中医药发展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洪广祥对自己过去的成绩没有过多提及,寥寥几句却意味深远。

继承创新 成医界泰斗

作为我国中医呼吸病学科领军人之一,洪广祥在全国创建了首个中医呼吸病研究所,在肺系疾病的治疗方面,率先提出哮喘病“三因学说”等学术新观点。1992年,他成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500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199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江西省名中医称号,200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呼吸内科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