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医大师群体

    本报讯 (记者胡 彬)1月28日,由中国中医药报社推选的“2014年度中国中医药新闻人物”揭晓,第二届国医大师群体,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黄璐琦(图中左)当选。

 

    第二届国医大师群体:

 

    岐黄荣光 业界旗帜

 

    群体姓名:

 

    干祖望、王琦、巴黑·玉素甫(维)(已逝)、石仰山、石学敏、占堆(藏)、阮士怡、孙光荣、刘志明、刘尚义、刘祖贻、刘柏龄、吉格木德(蒙)、刘敏如(女)、吕景山、张大宁、李士懋、李今庸、陈可冀、金世元、郑新、尚德俊、洪广祥(已逝)、段富津、徐经世、郭诚杰、唐祖宣、夏桂成、晁恩祥、禤国维。

 

    当选理由:

 

    时隔5年,国医大师第二次评选,再次成为当年最受关注的新闻事件之一。表彰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切接见国医大师并座谈。这是30位国之瑰宝,他们问鼎行业最高荣耀,续写岐黄荣光,树立业界楷模,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年龄 80岁,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临床相关工作50年以上。他们以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己任,忠诚事业,承续传统,提携后学,成为行业的旗帜与标杆。

 

    继2009年首届30位国医大师评选后,2013年10月,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启动,经自下而上逐级推荐、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2014年8月,30名国医大师产生。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年轻的68岁,比上届整体年轻5岁。专业分布也更广泛,不仅有中医内科、外科、妇科、骨伤科和针灸等,还有中药学及藏、蒙、维民族医药专家,还包括第一位女国医大师。

 

    他们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引领中医药人才发展方向。他们以养生之道,普及中医药保健知识,使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在全社会和海内外兴起了了解、学习、使用中医药的热潮。

 

    他们以鲜明的学术特点和经验,承续过去、发扬创新,集学术经验之大成,创一代风气之先,传道授业解惑,垂范后学,为年轻一代引路指航。

 

    他们也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代表,将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完美融于一身。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将中医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

 

    他们是行业的形象大使,诠释着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精神。救厄解困,修德敬业。值得学习的不仅是为医之道、为学之道,还有为师之道、为人之道。他们是中医药人引以为豪的骄傲,是中医药行业对外宣传的窗口。

 

    黄璐琦:

 

    中药资源普查探路人

 

    人物简介:

 

    黄璐琦,1968年3月生,江西婺源人,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资源创新团队负责人。曾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当选理由:

 

    凭着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对中医药事业的热情,北至东三省,南至海南岛,4年间,他跟随普查队员走过了全国60余个县的普查试点地区。哪种中药材是否道地、在何地分布、数量多少,他都了然于胸,谈起来如数家珍。中药材分布的地方,似乎就是他的家园。

 

    作为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黄璐琦从2011年起,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支持下,与中药资源普查专家指导组成员一起,顶层设计了试点工作,带领、指导各地普查队员,深入一线开展资源调查,摸清全国中药资源“家底”。

 

    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在2014年取得了新的进展,启动了沿海6省的普查试点,使工作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922个县,发现1个新属11个新物种,汇总得到1.3万多种药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信息,中药资源种类数已超过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收集整理22个省份的中药材生产适宜技术84项,与中药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1000多条,拍摄照片230多万张,标本实物10万多份,为国家中药资源标本馆和数据库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且重点建设了连接国家级中心和县级监测站的28个省级中药材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基本完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