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评选应考量学术影响力
评选国医大师是近年来引起中医药领域和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件大事,通过评选既可以充分地肯定这些名老中医药专家们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一生的贡献,也可为中医药行业以及中医人才的成长树立榜样,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迄今为止,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两届国医大师,向60位从事中医药工作(包括民族医药)的名老中医药专家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为了使今后国医大师评选工作做得更好,使其能够可持续性地进行下去,我们对评选的情况和有关数据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与评价:
揭秘国医大师的评选
1. 国医大师评选状况
2009年6月19日和2014年10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分别举行了两次“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共评选出60位国医大师。
第一届评选出的国医大师,涉及14个省(区、市),既有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专家,也有藏医、蒙医专家。
第二届评选出的国医大师,涉及22个省(区、市),比上届增加了8个。除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专家和藏医、蒙医专家以外,还新增了维吾尔医专家。
2. 国医大师评选意义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挖掘利用好中医药资源,具有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国医大师是医疗卫生行业的杰出代表,是中华医学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是国之瑰宝。
国医大师评选表彰活动对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与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振奋中医药行业精神、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良好环境的重要抓手。
国医大师评选表彰活动就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的一种探索。国医大师是全国中医药战线千千万万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和优秀楷模,是中医药行业的智力资源和宝贵财富。国医大师德艺双馨,对中医药事业无比热爱,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医药行业树立了一面旗帜。
3. 国医大师评选条件
首届国医大师评选有五项条件,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有七项条件。通过将两届国医大师评选条件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虽然第二届变成了七个条件,但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仅有从医年限从55年减少到50年的变化才具有实际意义。
4. 国医大师评选程序
实行“两审三公示”制度:“两审”是指预审和复审,预审是由评选办对省级推荐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查,重点审查资格条件和评审程序是否规范;复审是由评审专家对预审合格人员进行再次审核并提出表彰建议人选,报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最终人选。“三公示”主要是在相关新闻媒体、基层单位、省级推荐单位和国家层面分别公示5个工作日。最后由领导小组组成部门联合发文确认“国医大师”人员,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分析国医大师的基本数据
对国医大师的年龄、学中医的起始年龄、医龄和学科等基本数据的采集,主要依据有关部门公开发布的评选资料、相关图书和百度等信息资源进行整理而成:
1. 年龄
第一届评选出的国医大师,截至2009年,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74岁,平均年龄85岁。
第二届评选出的国医大师,截至2014年,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年轻的68岁,平均年龄80岁,比上届整体年轻5岁,还产生了第一位女国医大师。
两届国医大师的年龄,截至2015年1月,国医大师平均年龄(除去已故者)为84岁,已故11位国医大师的平均年龄为88岁。
图1两届国医大师年龄对比
2. 学中医的起始年龄
学中医时年龄最小的是强巴赤列和巴黑·玉素甫,均为11岁。年龄最大的是吴咸中,为34岁。
在12岁(包括12)以下学中医的有4位,占6.7%;在13~14岁(包括14)学中医的有17位,占28.3%;在15~16岁(包括16)学中医的有9位,占15%;在17~18岁(包括18)学中医的有10位,占16.7%;在19~20岁(包括20)学中医的有8位,占13.3%;在21~29岁(包括29)学中医的有11位,占18.3%;在30岁以上学中医的有1位,占1.7%。
图2国医大师学中医的起始年龄
图3国医大师学中医起始年龄的百分比
其中,14岁以下的21位,占35%;16岁以下的30位,占50%;18岁以下的40位,占66.7%;20岁以下的48位,占80%。
上一篇:当代文化对中医发展的阻滞及对策
下一篇:拜访国医大师刘尚义札记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