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不为良相,愿为名医”
北宋的范仲淹不仅是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对医学也很有见地,曾说过“不为良相,愿为名医”的名言。范仲淹在当时的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任职期间,曾经奏请皇帝,在翰林院里举办中医讲习班。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他除了对国事提出诚恳而实用的建议(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重视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等)外,还非常关注当时社会上良医太少、医疗事故多的现实,认为这是国家对医学不够重视而导致的后果。因此,范仲淹就上奏皇帝,他说:“《周礼》有医师掌医之政令,岁终考其医事以制其禄,是先王以医事为大,著于典册”。指出了周代就很重视医学。
范仲淹在上奏中还特别提到当时京城汴梁的医学状况令人担忧的实际情况:“今京师生人百万,医者干数,率多道听,不经师授,其误伤人命者,日日有之”,因此,范仲淹恳切建议朝廷:“选能讲说医书三五人为医师,于武成庙讲说《素问》、《难经》等文字,召京城习医生徒听学,并教脉候及修合药铒。其针灸亦别立科教授,经三年后方可选试,高等者入翰林院充学生祗应。”范仲淹的意思是让朝廷选拔一些学术精纯的医师,在京城的武成庙讲解《素问》和《难经》这些中医经典,让京城里学医的人来听讲,然后让这些医师再教这些学医的人诊脉和药物方面的知识,针灸一科要另请专门的医师来教,学习3年后经过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翰林院做专职的医学翰林,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出力。
其实,范仲淹恳请实施的这种做法,就相当于现在由国家在首都举办的中医讲习班,这种中医讲习班既要设置医学基本理论、医疗、针灸、药学等必修课程,还规定学习年限与选试办法,这对于提高习医者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以及选用高水平的医生,都很有好处。
范仲淹觉得,如果朝廷能够设立这样的中医讲习班,则“……不致枉人性命,所济甚广,为圣人美利之一也”。意思是说,有了这样的中医讲习班,就可以救活很多人,实在是造福百姓的一件好事。范仲淹的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当时北宋朝廷的同意。
于是,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开始,北宋的国子监在翰林院选派任职尚药局的名医孙用和、赵从古等人,到京城汴梁的武成庙为那些学医的学生讲授《素问》、《难经》及其他医学著作,使北宋的医学教育获得了空前的振兴和繁荣,参加听讲的习医者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在北宋朝廷开办中医讲习班的时候,范仲淹遭到了朝廷里那些保守派的攻击和排挤,不久,范仲淹的参知政事职务被罢免,于是,他力主举办的中医讲习班也在汴梁城随之解散了。(王吴军)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