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审视现代文化科学背景下的中医与西医
•相对于生命本质的主体认识和健康维系的基本宗旨,这些差异都是形式上的、非本质的,这些差异使中西医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具有了各自的局限和不足,这就需要通过互相借鉴与吸纳来使中西医的理论与方法得到补充和完善。
•中医和西医一样,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对中医学而言,哲学是工具、文化是背景,理念作向导,由无数科学细节构成的中医医学属性与西医学原本是一致的。而这也正是中西医实现对接和互融的基础和条件。
文化学者周有光曾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双文化时代,即每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覆盖全世界的现代文化内外并存、新旧并用,而双文化的结合方式有三种,即:并立、互补和融合。
今天中医与西医在我国的现状恰如先生所言,已开始相互,互补乃至融合。
西方医学进入我国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逐渐形成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并存的局面。二者承担着疾病防控的共同目标。当前,中医治疗目标已由单纯中医病证转换到西医疾病。因此,中西医在其运行的过程中绝不会永远特立独行,而必定发生重叠、交叉、碰撞、对接和融合,也必定会有互相的吸纳和借鉴。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中西医互融借鉴的成功典范。
我国半个世纪以来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历程也已证明,中西医联合优于单用、互补胜于竞争、中西医之间的理论衔接和方法学互补,不仅是中医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中医学术研究和中西医比较研究呈现出过度哲学化、人文化倾向,这些研究从哲学和纯概念的层面展开,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发现中西医之间的差异甚至对立,往往得出“中西医不可通约”的结论。
有人认为,中医是“生命医学”,西医是“生物医学”。中医是“形而上之医道”,西医是“形而下之医术”。中医是“调和医学”,西医是“对抗医学”等。这些观点割裂了人与人体、生命与生物、结构与功能、整体与局部的有机联系,不恰当地夸大了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和方法学差异,从而加深了中西医之间的思想隔阂和学术背离,这些认识误区和偏见也成为中西医学对接互融最大的思想障碍。
周有光曾有言:“科学是世界性的、一元性的、没有东方西方之分,任何科学,都是全人类长时间共同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经得起公开论证、公开实验、公开查核……学派可以不同,科学总归是共同的、统一的、一元的”,中西医作为人类防病治病的智慧结晶,为人类疾病的防控而诞生,在生命和健康的本质层面上也应当是一致的或趋同的。毫无疑问,中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防控的医学科学。
中西医因为诞生的地域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但是二者的区别体现在认识论和方法学上。
相对于生命本质的主体认识和健康维系的基本宗旨,这些差异都是形式上的、非本质的,这些差异使中西医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具有了各自的局限和不足,这就需要通过互相借鉴与吸纳来使中西医的理论与方法得到补充和完善。
解剖结构的一致性
解剖是探知人体结构的唯一途径,是医学的基础,中西医莫不如此。文献记载,中医学最早即起源于解剖,对人体结构的认识远远早于西方医学体系。
早在2000多年前的《灵枢·经水》篇中就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是中医典籍中最早出现的“解剖”概念。
《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五脏及喉咙、胆、膀胱、肛门等脏腑器官的形态和重量的描述,与现代解剖学也都是大致相符的。
清代王清任对人体解剖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解剖结构,并对前人的一些认识错误进行了修正,写成《医林改错》一书,对中医解剖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中医解剖学不断得到发展,不但成为藏象学说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医理论大厦的坚固基石。
生理功能的趋同性
探索人体生理功能是中西医的共同任务,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和论述集中在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学说之中。
上一篇:中医药词语传播中医文化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