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是创造中国医学重要力量
著名消化病专家姚希贤教授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常委、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所长,还是河北省首位临床博士(博士后)导师,世界胃肠病学会(OMGE)委员、国际肝病研究中心委员,今年已经85岁高龄。他自幼跟随乡医叔父学习中医,少年时迁居北京仍坚持自修,后入河北医学院接受西医学系统教育,上世纪50年代,姚希贤参与到西学中工作中。随着中、西医临床经验的长期积累,他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成为中西医兼长的一代名家,曾两度提名院士候选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姚希贤认为,我国确立了“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当前也出台了不少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从实际情形来看,对中医药继承发展的重视仍有待加强,其中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重视更须提高。中西医将长期差异化并存,并将通过中西医结合,形成兼具中西医之长的中国医学。
用西医理论方法来规范中医是错误的
多少年来,围绕着中医存废问题有着许多争论,核心问题是中医科学性问题。作为中西医学养深厚的大家,姚希贤表示,厘清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认识和中医在诊疗工作中的作用问题。他认为,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的探索实践和经验积累,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至今仍然在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识和理解中医,须把握其独特的思维,如“阴阳五行”是其辨证医疗体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以及传变等,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并发症的诊断、治疗的医学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法,科学性不容置疑。简单地污为落后、糟粕,然后试图用西医的理论、方法来规范中医、取消中医,是极端浅薄、片面和错误的。
姚希贤对中医、中西医结合有着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对中医的临床价值特别推崇,应用颇多,他一一举例予以说明。对一些病毒性疾病,例如麻疹、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腮腺炎(痄腮)、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脑以及肝炎等,西医并无良好治法,中医却应之有效。值得注意的有,面对乙脑等病的垂危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西医的支持疗法会为中医治疗赢得时间。乙脑属于中医的“暑瘟”,辨证邪在“气分”者应以白虎汤加减;病邪入于营血者,应以清营汤、安宫牛黄丸或羚羊(或犀角)白虎汤加减,都有良好疗效。
对一些高热细菌感染性疾病,例如败血症,对邪入营血高热者给予羚羊粉清心(血)热,解热毒,只需0.5克~1克冲服,就有良好退烧治疗作用;辨证应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有时会起到三代头孢不及的作用。
对一些“抓不到、看不见”的功能性疾病,例如中医所谓的“梅核气”,西医对之无法。本病属中医的气机郁结,系痰延凝聚、痰气相搏逆于咽喉而致,治以半夏厚朴汤辨证加减,行气开郁、降逆化痰可获效。
对一些慢性病,例如慢性肝炎(病)、肝纤维化(症、积),西医尚乏有效药。姚希贤将祖传治疗肝病有效药——益肝丸二次研制开发了益肝冲剂,经10多年临床应用,获82.1%疗效,在此基础上以“瘀血证”立论,几经临床、病理、实验与拆方药物筛选(淘汰)研究,研制了重用丹参兼益气健脾的新一代有效药——益肝康,临床应用获88.3%良好疗效,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他说,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多环节,不胜枚举,中、西医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作用突出,潜力巨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中西医结合是创造中国医学重要力量
姚希贤自小跟随叔父学习中医,后入河北医学院学习西医,对中西医两套理论方法都驾轻就熟。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西医各自优长,“两手都要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医学理论及学术思想。
他认为,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是“中国医学”的重要创造者,担负着未来希望。“医命之道,贵在专深”,要立足于高起点,深入系统学习中、西医经典和精深、高端和前沿的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和总结,继承发扬中、西医学之长,“两手都要硬”。
他说,中西医结合明确方向,但不可预设终点,需要长期艰辛的探索实践。中、西医是不同的医疗体系,拥有不同的学术思想、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各有所长。虽然中医、西医的治病理念不同,但目的一致,都是治病救人。所以,中西医学在大方向上没有相互排斥,“各取所长,为我所用”,也就有了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强调,“中西医并重”既是临床治病的一种战略原则,又可作为一种临战战术。也就是说,从指导思想上,要高举“中西医并重”旗帜,在临床实践中,要重视中西医结合方法。
上一篇:动漫让中医经典通俗易懂
下一篇:养生格言(十八)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