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是我国医药文化的瑰宝
我的大学志愿填报的是中药学,很多朋友都有点不解,其实,这完全是受当赤脚医生的外公的影响。记得小时候,去外公家,经常碰到找外公看病的人。通过询问、把脉、看舌和听诊,外公就知病灶,开药方,然后从身后如墙似的药柜中,一个抽屉接一个抽屉地抓出一味味药来。看似不起眼的银柴胡、胡黄连、决明子等,却成为外公治病救人的良药。当时,我感觉很神奇。
外公笑说:“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些草根树皮。人常说,马齿苋,地绵草,痢疾腹痛疗效好;甘草外号叫国老,解毒和药本领高;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不怕到处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轻松。”虽然当时对外公的话并不是很理解,但从此我却迷上了中药,并经常帮助外公采收中药。
四年的大学学习,让我对中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毕业后,我进入到一家医药研究中心,从事中药研发工作。看似枯燥无味的工作,在我的眼里却满是神奇。中医认为人得病主要是因为阴阳失调,所以就需要用中药进行调和、平衡。中药在清朝以前称为本草、生药等。古人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虽然中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有些人对中药却心存偏见。作为一名医药研发者,对于中药内忧外患的处境,我心里颇不是滋味。其实,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不在于中药,而在于我们一路走来时忽视了中医药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探索和发掘。
中药复方是中医上借用多种药物药效治病救人的主要方法,我们的祖先虽然不能用现代理论解释中药合煎的科学原理,却能用实践结果证明合煎确实有效。于是,从古至今,便留传下来许多著名的古方、验方,奥妙无穷。在一次丹参、黄连煎煮的复方实验中,我发现丹参中的有机酸和黄连中的生物碱合煎后,出现了“中药促溶现象”,不仅有利于药物在肠道内被吸收,而且还增加了药物的靶向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这种药理成效和功效的新发现,不仅用现代理论证明了两味草药合煎的科学性和优势所在,而且还让传统药方变得“有理说得清”。当我把这一实验新发现写成文章刊发在报纸上后,很快在全国医药界引起轰动,使得长久以来困惑中药发展的研究者有种心中一亮的感觉。这次实验的成功发现,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药复方的深入研究。一位老中医给我打来电话,更是赞扬我,这种实验和发现太有必要了。
中药,是我国医药文化的瑰宝,它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正治反治让其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在几千年的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中大有所为。作为一名中药研发者,我的梦想就是通过不断的研究,让中药更加科学地服务于民众,让模糊不清的中药复方得到现代理论的科学“护身符”,在世界舞台上“强硬”起来,昂首挺胸。(西安 王晓博)
上一篇: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
下一篇:欧洲中医药文化促进会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