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近年来,康复医疗对象出现明显增多趋势。据统计,全世界残疾人数为4.5亿左右,约占世界人口的10%,估计到21世纪末,残疾人数将增加到6亿。全世界老年人数也由1960年的2亿增加到2013年的6亿多。急剧增长的社会康复服务需求使得康复医学在整个医疗事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04年,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济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创办了“济南市职工工伤医疗康复中心”,掀开了山东省康复医学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并逐步形成了享誉全国的“济南模式”。十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秉承中医康复学精髓,博采现代康复医学之长,以质量求生存,以品质谋发展,凭借独特的优势、可靠的疗效、科学的管理、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跻身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全国23家工伤康复医疗试点单位,成为全省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专业的领军者。先后使5千余名伤残患者从这里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再次扬起了生命之帆。

 

    目前该科室是全国23家工伤康复医疗试点机构之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山东省中医药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山东省工伤康复机构、山东省康复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和康复治疗技术综合培训医院等。2009年以来获得全国中医药康复保健优秀单位,山东省卫生厅“两好一满意”十大质量品牌之一等荣誉。2010年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康复学系,是康复医学与物理学专业硕士培养点。目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建筑面积5270平方米,治疗区面积2107平方米,五个住院病区面积3163平方米;开放病床130张,床位使用率保持在96%以上,已成为具有区域服务能力的医教研康复机构,为齐鲁大地庇佑百姓安康、扶助残疾人生命擎起一片湛蓝晴空。

 

    中西结合 特色发展  打造山东省康复龙头单位

 

    多年来,康复医学科以中西医结合康复为宗旨,突出中医康复特色优势,同时应用现代先进的康复诊疗技术,使两者优势互补,以中风病、脊髓损伤、骨关节疾病、头部内伤病为优势病种,开展了临床医疗康复、康复护理、康复评定、PT(物理治疗师)、理疗、OT(作业治疗师)、ST(语言治疗师)、假肢矫形器制作、中医导引、针灸、推拿、音乐疗法、中药熏洗等多专业康复治疗。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综合评估患者机体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制订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并根据康复疗效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充分挖掘中医康复学的宝贵财富,大力推广和应用中药汤剂、针灸、推拿、中药熏蒸、脐疗、督灸、中医五行音乐、导引术等康复治疗手段,在强直性脊柱炎、脊髓损伤并发症、抑郁症等疑难病症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疗效,赢得了社会与患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同时,积极采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开展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矫形器制作与装配、心理咨询、康复功能评定等康复诊疗项目,并先后投资1323余万元,引进了SET(悬吊治疗训练)、MRS(运动控制训练)、VERPAR职业能力评估、MOFLX等速训练、ICB(生物力矫形垫技术)、E-link手功能评定与训练等现代康复系统。

 

    康复医学科的特色疗法深受患者欢迎,如督灸治疗脊髓损伤所致腰背肌痉挛、脐疗隔物灸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所致尿潴留、五行音乐疗法结合水疗床治疗中风病后抑郁、悬吊循经弹拨法治疗颈肩腰腿痛、药棒穴位按摩治疗骨关节病引起的肌肉痉挛和疼痛、龙虎交战镇痛针法治疗神经性疼痛、项七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穴位敷贴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活血伸筋搽剂活血伸筋、养血温阳法改善中风后肢体痉挛、针刺运动疗法舒经活血改善运动功能障碍、智三针醒脑开窍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等。目前该科室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已达到国内康复领域先进水平,成为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康复领域的龙头单位。

 

    发挥优势 创建品牌  抓好人才队伍和专科建设

 

    围绕医院建设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发展目标,科室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建设,根据专科发展需要,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采用人才引进、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先后派出科室25名康复医疗技术人员赴德国、荷兰、瑞士、比利时、香港等地区康复机构进行研修培训,有效地提高科室人才梯队的专业素质,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学科带头人李丽、刘昭纯、王世军是全国中医康复医学领域知名的专家,承担着国家及省级多项学术兼职和科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