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面相术即相人术

面相术,即相人术,与相地形、相宅墓、相六畜、相器物等同属于古代形法学。以《四库全书》中子部术数类相书《太清神鉴》《玉管照神局》《月波洞中记》《人伦大统赋》等面相资料为主,与中医学对比研究,从五行学说、神气形等基础理论方面论述了面相术与中医学的异同,揭示面相术形成的理论根据和实用的合理性。

面相术,即相人术,是古代形法学的一个分支。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1]除面相术,形法学还包括相地形、相宅墓、相六畜、相器物等。“相,旧时迷信,观察容貌以测定贵贱安危,占视宅地以断吉凶等。”[2]“相,看,观察。旧时迷信,用观察面貌、形体来推测人的命运。”[3]在面相术中,看相者被称为“相士”“相工”“相师”“相者” 等[4]。相术渗透于社会各个阶层,上至帝王贵胄,下至黎民百姓,相术活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痕迹[5]。面相术至迟在汉代就应该形成了完备的理论和行业形态,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相人》二十四卷”[1] 可知,面相术在汉代以前就有理论专著,《汉代相术管窥》中亦例举了古籍中有关从事相术行业的典故和名人[5]。


 ►面部十二宫图

按《辞海》和《汉语大词典》等现代工具书的解释,面相术的“相”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迷信”活动,这就意味着它是不科学的,是愚昧落后的,在生活中要被破除、摒弃、废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相”法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在民间随处可见,婚丧嫁娶、建屋选穴都要请人看一看。历史发展了五千年,这种“迷信”行为也存在了五千年,在现今科技倡明的时代,它没有销声匿迹,迷信与科学的界线是什么?现实与理论产生了矛盾,为什么?它存在的合理性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本人深入研究了《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相术著作《太清神鉴》《玉管照神局》《月波洞中记》《人伦大统赋》[6]等,发现面相术并不是简单的迷信行为,在一些现在看来是“迷信” 内容的外表下面,其实隐藏着中华文化特定的基因和哲学内涵,是对人体动态的社会观察和未知预测,它与中医学有着极其相似的特质,只是一个是以预测未来吉凶祸福为目的,一个是以防治疾病,保证身体健康为目的,但其终极目的和对象还是——人,为了使每个个体能更好得生活在社会中,身心得到满足,生活的幸福,相术侧重于人的心理、精神层面的指引,而中医学侧重于身体、物质的感受和感觉。鉴于此,结合本人中医学的背景,就用中医学的视角对古代面相术进行一番剖析,从而能更全面地了解认识面相术,探究隐藏于“迷信”外表下的文化内核。

一、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之一,被广泛地运用于传统领域的各个支脉中,成为其理论基石,面相术也是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框架发展而成的。

1. 按五行分为五类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7]198天地万物,都是可以根据五行属性,分成五个类别,人也可以。在面相术中,就将人按形体、面容、行为、性格、语言等特点,化分成五类,即木形人、火形人、土形人、金形人、水形人[8]798-799。

►中医五行分类与面相术

从上表对比,面相术与中医学的五类人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如木形人面相术形容“耸而瘦,挺而直,长而露,节头隆而额耸也”,中医学形容“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但从形容的词语“耸”“挺”“直”“长”“隆” 等可以看出,其体型应是高直挺拔,骨节隆突的样子。按中医学理论讲,身体高直挺拔,骨节隆突证明先天肾天充盈,精血旺盛。相反,如果同是木形人,虽然身材瘦长,但“肌肉薄疏,腰肋疏细”,即是木形不足,多疾短命之相,从中医讲,亦是肾气不足,脾胃不调,气血虚弱的表现。所以,面相术讲“似金得金”“似木得木”“似水得水”“似火得火”“似土得土”[14]716,即是讲除形体相似外,更要神气相合,才是好相,若神气不足,未来亦多生变故。

2.五官分属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