觊觎中医药的“迷局”

    入主收购——大幅超出业内估值

 

    相关数据显示,滇虹药业2013年的销售额为1.2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44亿元)。而本次收购德国拜耳斥资36亿元,其高溢价收购中药企业背后颇耐人寻味。

 

    根据记者查询到的信息,此前,德国拜耳曾经收购原东盛集团旗下的感冒药“白加黑”,而收购滇虹药业是德国拜耳迄今为止布局中国市场的最大一笔收购。稍早前,业内曾根据滇虹药业2013年近10亿元销售业绩,预期估值应在15亿元左右。德国拜耳此次收购后,将会获得滇虹药业在昆明、上海和成都的四个生产基地和一个研发中心。

 

    德国拜耳高层称,未来将会把滇虹药业在中药领域的专长与去年收购的德国中草药制造商Steigerwald公司结合起来。

 

    记者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他们普遍认为,德国拜耳收购滇虹药业,一方面是因为中德关系的不断升温为德国拜耳在华业务扩张提供了良好契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德国拜耳在中国发展的大红大紫,“生财有道”,即便是在外资药企遭到反腐调查的2013年,德国拜耳的业绩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当年,德国拜耳在华销售额突破116.5亿元,同比增长约10%。

 

    另据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滇虹药业在国内IPO(股票发行上市)遇阻,也是其甘愿售卖自己的原因。据了解,2013年3月,滇虹药业对外发布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IPO)的消息。该公司拟在深交所上市,拟公开发行A股不超过6837.61万股,募集资金6.5亿元,将投入与主业相关的3个项目。但受制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资金面吃紧等诸多因素影响,滇虹药业苦等IPO已非最佳选择。此时,德国拜耳的开价要比IPO之后给予滇虹药业股东的回报更为可观。

 

    滇虹药业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郭振宇回忆,德国拜耳与滇虹的买卖交易源于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郭振宇在美国迈阿密开会期间,恰巧与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保健消费品部全球总裁Erica Mann讨论中药的问题。彼时,Erica Mann就强烈地表达了希望收购滇虹药业的意愿,并表示愿意推动中药标准化,使中药真正走出中国。

 

    Erica Mann表示滇虹药业旗下的康王、皮康王等品牌都是家喻户晓的品牌,这使得德国拜耳能够快速进入到OTC(非处方药)领域的皮肤科品类之中,此外滇虹还有其他一系列非常知名的中国中药品牌,如丹莪妇康煎膏等,这笔收购可让德国拜耳同时涉足OTC领域四个不同品类的业务。

 

    遮遮掩掩——觊觎中医药的“迷局”

 

    让业界大跌眼镜的不是德国拜耳在中国的中药布局,而是德国拜耳对进军中药的遮遮掩掩,一切显得尤为扑朔迷离。“收购中国本土企业滇虹制药,与德国拜耳进军中医药市场或者中医药研发完全无关”,德国拜耳医药保健中国总裁康洛克在今年4月24日召开的发布会上,曾如是表示。

 

    康洛克再三强调,收购滇虹药业完全是公司更多基于市场开拓的一个行为,与中医药发展没有关系。康洛克称德国拜耳首先看重的是滇虹在中国中小城市比较成熟的销售渠道,这对德国拜耳整个产品线在基层的销售是有帮助的;其次,滇虹作为一家主要生产OTC的企业,其现有产品也确实对德国拜耳产品线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等于是丰富了德国拜耳的OTC种类。

 

    德国拜耳高层管理者Erica Man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又毫不讳言地表达出对中国中草药的兴趣。“如果我们展望全球,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认识中草药产品。其实德国拜耳在中草药的研发方面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非常知名的拜阿司匹林品牌,就是源自于柳树树皮,它也是一个天然的产品。”滇虹药业有很多中草药方面的研发,借助这样一平台,选择收购的方式可以说是一个更高的起点,更快进入市场的方法。Erica Mann甚至说, “德国拜耳已经在德国收购了一家企业,这家企业也有很多天然草药产品方面的研发。天然的药物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通过和滇虹药业之间的合作,能够进一步地拓展中药的应用,不仅在中国而且可以让中药走向全球”。

 

    另据境外媒体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本年度2月28日的报道,德国拜耳制药集团计划收购中国的云南滇红药业公司,并借此正式进军传统中医药市场,主要目标产品锁定在中药成分的非处方药剂(OTC)。集团董事会主席Marijn·Dekers表示,收购将使德国拜耳集团作为外资企业获得在中国非处方药市场的领先地位,目前中成药占中国自用非处方药物近50%的市场份额,此举有助于德国拜耳进一步扩大在华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