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二版教材
[摘要]作者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简称教材)九版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是在四诊中对某些症状、体征论述的面太窄。二是某些论述与临床不符。论述面太窄,容易误导学习者。如寒热往来一症,教材中只言其见于少阳证、疟疾和妇女热入血室,而临床上湿热蕴肾证(急性肾盂肾炎),某些悬饮(结核性胸膜炎)皆可见寒热交作。若按教材中所言,湿热蕴肾证和某些悬饮所出现的寒热往来就会被误诊为少阳证或疟疾。低热一症,教材中只言其由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及郁热所致。而湿热蕴胆证(慢性胆囊炎)、下焦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膀胱炎)及各种慢性炎症如慢性乳娥、慢性脓耳、鼻渊等皆可出现低热。若按教材所言病因辨证,则容易对上述病证产生误诊。《教材》中对某些症状体征的表述也多有与临床不符之处。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与体会,并结合中医理论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近读《中医诊断学》九版教材(李灿东、吴承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三版)(以下简称教材),发现该书对新世纪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二版教材做了一些增删,文字简洁,令人耳目一新。然而细究其内容,觉得某些问题尚有值得进一步研究之必要。兹简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为了便于查对,本文采用《教材》编排格式,引用 出处标注了页码。
第一章 望 诊
(一) 望色
五色主病(P18)
1.《教材》言:“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多属肝郁脾虚、血瘀水停。可见于鼓胀或胁下癥积的患者。”既然面色青黄见于臌胀、胁下癥积患者,那么其巩膜也必然发黄,且往往是深黄,甚至黄中带绿。因为血清中的胆红素不仅能浸染皮肤,同时也会浸染巩膜。这是一种黄疸。只是《教材》对其巩膜黄染避而不谈,这是不妥当的。应当补上巩膜黄染,在黄疸中论述之。
2.《教材》言:“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此说似有些偏颇。亡阴证可面赤,面赤如妆亦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另外,患者两颧紫红、口唇紫绀是典型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面容,系心阳虚、无力行血、血滞面部血络所致;患者面颊、鼻梁、前额等处,对称性出现鲜红色或紫红色蝴蝶状红斑,多见于蝶疮流注(红斑狼疮)。这些对疾病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性面色,《教材》似应补充之。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导致满面潮红;严寒季节可冻得面红耳赤。对这些情况,《教材》似乎亦应作一说明。
3.黄色《教材》言:“主脾虚,湿证。”此说亦有失偏颇。因为引起胆道梗阻的各种病症(如胰腺癌、乏特式壶腹癌、总胆管癌、总胆管周围粘连、总胆管结石及先天性胆管闭锁等),均可导致出现黄疸;心阳虚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之右心衰竭重证)因心阳虚无力行血,血滞肝脏,肝失疏泄,胆汁外溢,亦可出现黄疸。大失血患者,失血控制之后,面色亦可由苍白而渐变为萎黄。上述引起面黄或黄疸的原因是否应当做一表述呢?
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这种概括不全。白色还主剧痛和暴受惊吓。因剧烈疼痛、脉络拘急、血不上荣而面色苍白,常伴有冷汗出;暴受惊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气陷于下,不能行血上荣于面,亦常致面色苍白。
5.口之动态(P31) 《教材》言:“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若状如鱼口,张口气出,但出不入,则为肺气将绝之候。”此说不妥者有二:一是“口开不闭,属虚证”是错误的。口开不闭亦见于实证。无论实喘,还是虚喘,严重呼吸困难,皆张口呼吸,这是一种本能行为。急喉风(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痰热互结,雍滞气道,张口而喘,吸多呼少。白喉亦是如此。怎么能说口开不闭就是虚证呢?二是口张“状如鱼口,张口气出,但出不入,则为肺气将绝之候”,若呼吸时,气但出不入,呼出之气从何而来?呼吸之气但出不入,实际是呼吸停止的表现。故应将“但出不入”改为“呼多吸少”为宜。不能因为是古人所言,而盲目从之。
(二)舌诊
6.老、嫩舌(P49) 《教材》言:“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形色坚敛苍老,舌色较暗,为苍老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老舌多主实证”“嫩舌多主虚证。”阴虚证,舌色红绛而不浅淡,舌形不浮胖娇嫩;气血两虚证虽舌色淡,但舌形偏于瘦薄,而不浮胖娇嫩。故娇嫩舌,多主脾阳虚或脾肾阳虚证似妥。
上一篇:读名著品中医之《镜花缘》
下一篇:潘怀宗教您如何选酱油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